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建构理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1967)、《神圣的帷幕》(1969)、《异端的使命》(1980)等。
发表于2025-02-24
现实的社会建构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前言页2行4:“我们在本书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应为“我们在绪言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 2.前言页2行19:这里漏译but we want it to be judged on its own merits, not in terms of its exegetical or synthesizing aspects。 3.前言页4行5:“一位约德尔歌手”即Jodler,据...
评分 评分我是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所以 讲结构,讲重点 1.首先作者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知识p3,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是现实的社会建构p6,绪论说明了不同学者对知识社会学的内容性质的观点与学科研究内容对象的推进,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来自于涂尔干的把社会事...
评分彼得伯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 这本是真真真真难找,第一次看划过笔记的影印版书,重点都标出来了适合懒惰的我,也莫名有一种和人有联系的感觉。虽然已经在各种地方知道了八九不离十,但社会构建主义者怎么能不读呢? 时间非常当代,也非常容易读,都是一些很基础的观点。 将现实定...
图书标签: 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 社会理论 文化社会学 社会 伯格 卢克曼 理论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那些天天喊着要现实一点的人,若是认真看了这本书,也许会对之前自己口中的“现实”有所反思;那些天天说大话鼓吹主义、信仰多么重要的人,若是读懂了这本书,也许会把调子放低一些。本书从人类生存、日常生活这样一些低起点开始,分析是什么一些东西构成了“世界”(主观与客观互构下的世界)。喜欢这样的文字,翻译也非常棒。读《与社会学同游》的时候就发现,彼得·伯格不喜欢用一堆理论来吓唬人,语言清晰,态度诚恳,说人话。
评分先阅读绪论,再阅读译后记,最后通读全文,会更好地理解本书。
评分伯格和卢克曼将知识社会学从起头的德国形而上学传统转到了英美的经验主义传统,他们考察的不再是精英的思想理论的社会历史来源,而是作为日常生活“常识”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作为人群的社会通过语言及各种符号“客体化”为“现实”;“客观现实”再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人的“主观现实”;社会的运转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外化—客体化—内化”的辩证过程,实现人与社会的相互建构。这一高度抽象却又不离经验的理论,破除了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社会系统、实证主义等等流派的机械性,指引我们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如实地认识人类的社会历史进程。经典之作,绝佳翻译,推荐。
评分三年前读过……只是通读过,很惭愧,连“一点微小的工作”都算不上
评分大概是说三个阶段:人通过习惯、经验、风俗等实践创造一个世界→→(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外化)→→用符号、语言、知识体系、神学科学哲学等表现社会→→(社会是客观现实: 知识制度化,社会客体化)→→象征世界可以共享、传承(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内化)。所以知识社会学/思想史就不仅是纸片证据链式的史源追踪,还要看到知识制造者所属的社会结构及知识带来的社会控制效果。有体有用。这点和王明珂的“表相—本相”分析法异曲同工。
现实的社会建构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