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麗智、簡淑真、劉波兒、蘇惠珍、林靜娟、呂麗卿、 陳明莉、羅筱芬、李淑琍、林淑燕、賴鞦絨、邱淑玲、陳淑齡、謝珮琳、林玉惠、黃月芳、葉秀珍
第11章 冷熱療法的護理
冷熱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臨床運用技術,護理人員依不同情境運用適當的冷熱療法,以達到治療的目的。但許多因素會影響病患對於冷熱的耐受性及效果,例如:年齡、身體狀況、使用的部位、溫度的高低等。而不當的使用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因此,唯有護理人員具備專業的知識,熟練且正確的技術,適當的運用冷熱治療,以確保病患得到安全的療效。
第一節 用冷用熱的生理變化
壹.生理機轉
一.能量的轉移
冷熱的應用主要藉著能量的轉移達到治療的目的。熱的使用是將能量轉移至組織內,而冷的使用則是使能量由組織喪失的過程。能量轉移的方式見錶11-1。
二 溫度訊息的神經傳遞
1.冷熱應用需有完整的皮膚及正常的體溫調節中樞,當皮膚低於或超過34 ℃會刺激人體溫度接受器。
2.溫度接受器包括冷接受器(Cold Receptor)、熱接受器(Warm Receptor)及疼痛接受器(Pain Receptor)。
3.冷接受器分布於真皮上層(乳頭狀層),熱接受器分布於真皮下層(網狀層),冷接受器較接近皮膚錶麵且集中分布於上半身及四肢,且數目為熱接受器的8?10倍,因此對刺激的反應較為敏感。
4.皮膚可忍受的溫度範圍為15?45 ℃(59?113 ℉),超齣此範圍則刺激疼痛接受器,引起疼痛。
5.當溫度接受器受到冷熱刺激時,溫度的衝動會沿著神經纖維傳送,經外側脊髓視丘路徑(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傳至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Hypothalamus),在此經闡釋後,再由運動神經元傳迴皮膚並引起反應,時間大約僅需0.01秒。
6.當個體接觸極度冷熱刺激時,人體則自動產生保護性機轉,稱為脊髓反射作用(Spinal Cord Reflex)。使溫度的衝動沿感覺神經纖維傳到脊髓後,不必經由腦部闡釋再傳齣,以減少強冷、強熱造成的傷害。
7.皮膚在接觸冷熱之初,會強烈刺激溫度接受器,但在數秒內,溫度接受器會適應新的溫度,對溫度的感受會逐漸消退,稱為溫度接受器的適應(Thermal Receptor Adaptation),所以病患在使用冷熱治療時,護理人員應特別注意此現象,以免病患因不當的溫度使用或對溫度感覺的降低而造成組織傷害。
貳.生理反應
一.原發性反應
用熱
1.會引起血管擴張,導緻皮膚變紅,並增加熱能的散失。
2.熱可使組織溫度上升、促進細胞的代謝作用及體液的滲透轉移作用,減低血液黏滯性,增加血液、淋巴的流動及白血球的機動性,因此用熱會增加發炎、化膿反應。
用冷
1.使血管收縮,皮膚呈現淡灰藍色。
2.冷會降低組織的溫度及細胞的代謝作用,增加血液黏滯性,並減低血液、淋巴的流動及白血球的機動性,而減少發炎及化膿的反應。有關冷熱所引起的生理反應,詳見錶11-2。
二.繼發性反應
交感性反應
1.冷熱應用於身體某處,除瞭該部位產生血管收縮或擴張的反應外,身體其他部位亦產生同樣效應,此現象稱為交感性反應(Con-sensual Response)。例如:右手用熱時,左右手均產生血管擴張現象(錶11-3)。
2.交感性反應不像直接反應那麼強烈或快速,且持續時間也較短。
反彈現象
1.當冷熱應用達到最大治療效應後,便會開始產生相反的反應,此現象又稱之為反彈現象(Rebound Phenomenon)。例如:熱使用20?30分鐘時,血管可達最大擴張程度,使用超過30?45分鐘,則會引起組織充血及血管收縮;若繼續使用則可能因血管收縮而無法充分散熱,造成燙傷的危險。而用冷時,皮膚溫度在15 ℃時,血管可達到最大收縮程度,當溫度低於15 ℃且時間超過1小時,則血管開始擴張。
2.繼發性反應的反彈現象也可以達到治療目的,例如:將雙腳浸泡於溫水中,可因足部血流的增加,使腹部器官血液供應減少,因而改善腹部的充血狀況。
全身性反應
1.大範圍使用熱時,由於周邊血管的擴張,使深部器官血液供應量大量轉移到周邊,造成深部器官血液供應量下降,因此病患可能產生昏厥,特別是心肺疾病或循環障礙(如動脈硬化)病患影響更大。
2.當大範圍使用冷時,由於皮膚血管收縮,血液供應由皮膚轉移到深部血管,因此深部器官的血液供應量會升高,這是身體在遇冷時,嘗試維持身體核心溫度的一種保護性反應(Protective Response)。
發表於2025-01-05
實用基本護理學(下冊)(五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學習
實用基本護理學(下冊)(五版)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