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迁变

主体的迁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叶隽
出品人:
页数:227
译者:
出版时间:2008-8
价格:23.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44609487
丛书系列:中德文化丛书
图书标签:
  • 德国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史
  • 文化
  • 叶隽
  • 传教士
  • Y叶隽
  • 哲学
  • 存在主义
  • 主体性
  • 意识
  • 形而上学
  • 自我
  • 认知
  • 心理学
  • 思想史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作者简介

叶隽

男,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

目录信息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德国意义
二、世界精神、资本时代与现代中国学术规制的生成
三、从传教士到留学生:中介者、边缘人抑或创造家?
四、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一、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基督教会与传教士
二、“自西徂东”之后的“基督福音”——花之安的传教思路与中国意义
三、“中国心灵”的浮出水面:卫礼贤的“专业汉学”之路
四、近代中国期待视野里的“德国传教士意义”
第三章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与卫礼贤的比较为中心
一、“世界政策”背景下的德帝国与传教会
二、圣言会的德国背景及安治泰的民族本位
三、同善会的民族色彩与卫礼贤的文化立场
四、帝国消解之成立与现代兴起之可能
第四章 平生风义师友间——以卫礼贤与蔡元培、杨丙辰的北大交谊为中心
一、北大改革背景下的德国文学系创办:卫礼贤与杨丙辰的师生同事之谊
二、中德学术因缘的另段佳话:卫礼贤与蔡元培的“惺惺相惜”及其文化史意义
三、北大一年:卫礼贤在中国学术场域的定位及其认知
第五章 科学原则的确立——以蔡元培、傅斯年等的中研院活动为中心
一、从北大校长到中研院长:蔡元培对现代学术机构建制之认知
二、社会历史潮流中的学术命脉:傅斯年对史语所学术旨趣阐发的德国背景
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留德一代:科学原则与学术精神之确立
第六章 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德语文学学科杨丙辰、冯至等的师生关系为例
一、先生一代的起点意义:以杨丙辰的学术认知为中心
二、留德背景、南北大学与学术承传:世纪年代作为创业者的学生一代
三、世纪年代的社科院外文所与学科建设:以作为学科领袖的冯至为例
第七章 结语
一、学科规制生成的核心内容
二、“留德学术群”研究的意义——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枢纽地位及其缺失
三、“学术互动史”命题的提出——以德国学术之世界影响为例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就像打球的时候每次都擦边那样,叶是文学出身,写历史不够精

评分

就像打球的时候每次都擦边那样,叶是文学出身,写历史不够精

评分

艰难读完,思路很好,可惜论述零乱。

评分

艰难读完,思路很好,可惜论述零乱。

评分

在我印象中,二十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均处剧变中。那时,刚刚向基督教敞开大门的中国,接触到的很多已是饱受了新派、自由派神学影响的传教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