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

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晚明大变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明史讲稿》(2012)、《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国史十六讲》(2006)、《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国史概要》(1998)、《崇祯传》(1997)、《万历传》(1993)、《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晚明大变局》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二十余家媒体2015年度好书,并入选新华网2015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樊树志
出品人:
页数:575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37927
丛书系列:重写晚明史
图书标签:
  • 历史 
  • 晚明史 
  • 明史 
  • 樊树志 
  • 明清史 
  • 中国历史 
  • 中国 
  • 明朝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重写晚明史”系列之一。

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难题。在这个两难之境间,朝廷的急于求治却遇到了大臣的相互倾轧。边关沦陷,中原土崩,大明王朝在朝臣不断的党争和倾轧中“气数”殆尽。

本书分四章:第一章《崇祯:清查阉党逆案》,第二章《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第三章《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第四章《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作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本人曾写过一篇文章《既要又要是庸才》,主要也是有感于明末大变局中决策层一系列的人为失误。当然读史的大忌是以后视之明而苛求古人。晚明的皇帝与臣僚也未尝没有发现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重心,然而最上崇祯帝的多疑寡断,朝内无休止的党争乱局,最终使得大明朝在东南半壁江...

评分

这全套五本书70-80%的文字是对于历史资料的大段摘引,是原始史料大段地堆砌,加上一点作者自己的评点。作者在排版时干脆把这些原始文本的摘引全都直接放在正文段落里面。非常难以阅读。全套书的各个章节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可能对于专业历史学者来说,算是个整理了的...  

评分

这全套五本书70-80%的文字是对于历史资料的大段摘引,是原始史料大段地堆砌,加上一点作者自己的评点。作者在排版时干脆把这些原始文本的摘引全都直接放在正文段落里面。非常难以阅读。全套书的各个章节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可能对于专业历史学者来说,算是个整理了的...  

评分

本人曾写过一篇文章《既要又要是庸才》,主要也是有感于明末大变局中决策层一系列的人为失误。当然读史的大忌是以后视之明而苛求古人。晚明的皇帝与臣僚也未尝没有发现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重心,然而最上崇祯帝的多疑寡断,朝内无休止的党争乱局,最终使得大明朝在东南半壁江...

评分

本人曾写过一篇文章《既要又要是庸才》,主要也是有感于明末大变局中决策层一系列的人为失误。当然读史的大忌是以后视之明而苛求古人。晚明的皇帝与臣僚也未尝没有发现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重心,然而最上崇祯帝的多疑寡断,朝内无休止的党争乱局,最终使得大明朝在东南半壁江...

用户评价

评分

太细了,无聊

评分

论文没看过,其他著作也没读过,但就我看的这几本晚明来说,叙事实在算不得高明,观点上也以老调重弹居多,材料上还是有很多新东西的,然而——后记中所谓突破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实在觉得有些危言耸听,而事实上,作者的实践也未能打破旧有通史的体例而别有所创。近来宣发很大,大概是书局炒的高吧。ps:兜兜转转,最近目光又回到明清了,不管怎样,先读着吧。

评分

1.史料堆砌太多2.个人见解太少,没有新意3.基本就是摘史料,翻译,摘史料,翻译

评分

1.史料堆砌太多2.个人见解太少,没有新意3.基本就是摘史料,翻译,摘史料,翻译

评分

很失望。看了肃清阉党的部分,看的非常不舒服,没有看到关于阉党的冷静理智的分析,基本就是罗织史料。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的,结果/影响如何说的非常非常浅,而且带有浓烈的情绪口吻。用词都是-“我们不妨一个不漏地看一下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这些嘴脸吧”。简直像是五六十前的某种语气......史学家不该是冷静理智的观察者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