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至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剧;2008年调入杭州文联任专业作家。
198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随笔集《捕风者说》,电视剧《暗算》《地下的天空》(编剧)等。作品曾多次获奖:《解密》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让蒙面人说话》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说奖;《两位富阳姑娘》获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
作家本人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届风尚中国榜·2007年度风尚作家;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小说家;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等。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和编剧的电视剧《暗算》一开中国特情影视剧的先河,深得观众喜爱。
发表于2025-02-25
风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这是一部用脑写的小说”——一如作者所说。 当我上网搜索《风声》故事原型的时候,我就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了。作者麦家是聪明的,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小说里,也让很多读者也跟他一样,踏上了寻找“原型”的路。然而“原型”真的是存在么,“风声”可以...
评分若干年前看过电影版的《风声》,看书本来只是想重温一下故事。没想到电影和书原来差异这么大。 首先,关于杭州被日军轰炸的那段历史,原本我是不知道的。看完书后,特意去查找了一番,原来这段历史与淞沪会战还有这么直接的联系。麦家是富阳人,不知道他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
评分 评分合上书,已近黄昏。但窗外并非一幅萧红笔下的火烧云之景。而是大雨磅礴,炸雷四起。不消说,南方即便是夏季,总如彭坦所唱,那里总是很潮湿。彼时刚好看到静风最后有关肥原那章。肥原之尸碎为三段,悬于岳庙。肥原及其妻小女仆尸首“黑如炭木”……心里不觉悚然。如若突然停电...
评分虽然题材不同,但它突然让我想到《蝴蝶梦》的写作手法。同样用第三者的描述烘托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起到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效果。更别致的是,由两位站在截然不同立场和看待事物角度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件事,更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作者...
图书标签: 麦家 小说 谍战 中国文学 风声 悬疑 推理 中国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
麦家写的是敌特工作,是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一般读者不熟悉,本来具有很大的编造空间,然而,麦家主动放弃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迫使自己跟着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大的自我生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家小说向前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洋溢在人性和事件里的那种深刻的情理。
通过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才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
评书+密室推理+古龙小说+伪纪录片 就这也能得矛盾文学奖
评分比电影真实。好故事+烂文笔
评分比电影差。结构松散,拖沓,逻辑混乱;作者频频跳出来说法,严重扰乱小说叙事。最后一部静风画蛇添足,使小说彻底沦为三流评书。感觉麦家的自恋倾向日益失控。这本书得《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奖实在夸张,得华语文学传媒奖则算实至名归。
评分电影是改得真好,无论故事还是情怀(姑且算吧)都比原著高得多……
评分比电影真实。好故事+烂文笔
风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