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精选五千年来72座建筑典范,开启环球云游建筑之旅
???? 编辑推荐
????以体验为核心,提供理解建筑的绝佳途径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本书以体验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图三者结合的方式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
????12个建筑主题,72座伟大的建筑
全书以空间、光线、地景和场所等12个和建筑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72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全球各种建筑风格。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现代化的悉尼歌剧院,既有装饰华美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有纯几何形的流水别墅,既有非洲的多贡人村落,也有富有东方风情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搭配精心绘制的路线图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体验这72座建筑,作者精选了大量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图也有微观的细部图,再搭配大量标有参观路线和照片拍摄位置的建筑平面图,让读者不用到现场也能领略建筑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纸上建筑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建筑的全新的途径。全书根据关键的建筑主题划分为12章,精心挑选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在内的72座代表性建筑,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每章有一篇简短的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用6个建筑实例详解该主题,搭配精美的建筑照片和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 媒体推荐
本书带你参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伟大的建筑。
——《天窗》,美国建筑师协会期刊
罗伯特·麦卡特(Robert McCarter),美国建筑师,自2007年起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学院露丝和诺曼·穆尔教席教授。此前曾任教于佛罗里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并于1991年至2001年担任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在国际范围内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的主要专著包括:《路易斯·康》(2005年)、《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97年)和《流水别墅》(1994年)等。
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芬兰建筑师,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包括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999—2004年)、弗吉尼亚大学(2002年)和耶鲁大学(1993年)。曾任芬兰建筑博物馆馆长(1978—1983年)和赫尔辛基工艺美术学院院长(1972—1974年)。出版专著30多部,主要包括:《具象的意象》(2011年)、《思考的双手》(2009年)和《图像建筑学》(2007年)等。
???? 译者推荐
宋明波,同济大学1996届建筑学硕士,1999年移居新西兰。业余爱好阅读与翻译。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有幸得到刘东洋老师的鼓励与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认识建筑》建筑艺术的赏析入门 建筑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大型的艺术门类,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我们如何去赏析这一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艺术作品?后浪出版社的这本《认识建筑》是心仪已久,期待万分的一部解惑之作。 这本书通过12章,72个建筑,介绍了从空...
评分其实我对讲建筑的书都有点心理障碍,主要是我对建筑一无所知,而讲建筑的文章又往往充斥着这个主义、那个存在实体,看得人入赘云里雾里,感觉每个词儿掰开都认识,放在一块愣是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次要原因是讲建筑的书往往很贵,精装版的大图册,沉甸甸的纸,我拿着总有点...
评分建筑学其实是结合实用工艺和历史理论,是一门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学科。而建筑风格即人,建筑学同样是人学,是直接的人学,因为建筑的直接承载者、体验者就是人。建筑的风格呢,可以说也是因人的认知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肉体最容易被时间消灭,但,远古的建筑却能被保留下来...
评分编者按:《认识建筑》导言——建筑即体验 帕特农神庙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是公认的事实。然而,只有当这件作品走入人的体验之中,它才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艺术永远是人类与外部环境互动体验的产物。建筑恰恰证明了这种互动体验的交互性……建筑作品对人们后续体验的重塑,...
评分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人类建筑对美的诠释。
评分感觉像在同时读两本书:一本是对建筑理念甚至建筑哲学的变迁的阐释和思考;一本是关于诸多建筑杰作的一步十景的导游手册。但两者的核心理念又是统一的:建筑的本质是关于栖居的体验。这在对建筑的理解被窄化为公众号上一张张图片的时代尤为值得注意。令我受打击的是书里的建筑我竟然只有一个去过,还只在门外看了一眼。
评分拿到书后浏览目录,迅速翻到2017年9月去过的埃皮达鲁斯露天剧场,那是一个非常让人难忘的旅游目的地,中文介绍很少。埃皮达鲁斯古剧场的音响效果享誉全球,舞台中心有个小圆圈,在这里扔一枚硬币或叹一口气,六十米之外座位最高处可以听的清清楚楚,不断的有导游带着旅行团来表演这一幕……有个白头发老爷子背着苏格兰风琴来表演,刚拉开架势就被管理员制止了,我们在最后一排看他转磨,终于等管理员去吃午饭的时候,演奏了一段,效果真好,听了心痒,全场掌声,老爷子很开心……书里这样写:“这个共鸣效果好得出奇的空间是由和谐的几何关系组织而成的,它从大地的骨骼中脱胎而出,向着远方的群山敞开怀抱……” 对我来说是一本旅游类工具书,留在桌上随时翻一翻,疫情前可以打卡画圈的,疫情后么,算是止渴书吧。文字流畅,不枯燥。#赠书
评分学习建筑最完美的方式是,有个行家带着你逛,然后边走边讲。 读《认识建筑》,类似于这样的体验。 我称它为“卧游+导游”的方式。 全书讲了72个著名建筑,有古代遗迹,如古罗马万神庙、雅典卫城等,也有近代杰作,如金贝尔美术馆、悉尼歌剧院等。 作者带我们走进这些建筑,从外观到内部空间,从历史到建筑特点,一一讲述。 除了内容有趣,全书编排也很特别。 不是以枯燥的专业概念为章节,而是以一个个有趣的主题来串联。 这给我挺大启发的。 学知识和盖楼也差不多,一上来不要陷入一砖一瓦,而是要把结构和骨架先确定下来。 书中的12个主题,就是学习“建筑”的骨架,适合小白快速入门。
评分感觉像在同时读两本书:一本是对建筑理念甚至建筑哲学的变迁的阐释和思考;一本是关于诸多建筑杰作的一步十景的导游手册。但两者的核心理念又是统一的:建筑的本质是关于栖居的体验。这在对建筑的理解被窄化为公众号上一张张图片的时代尤为值得注意。令我受打击的是书里的建筑我竟然只有一个去过,还只在门外看了一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