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1903年齣生於俄國基輔的一個烏剋蘭猶太銀行傢傢庭,十月革命後,她移居巴黎,憑藉其處女作小說《大衛·格德爾》(1929年)迎來瞭文學上的成功,緊接著,她又創作瞭小說《舞會》(19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大逃亡之後,她躲在摩萬的一個小鎮裏,後遭法國憲兵逮捕,1942年夏被殺害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當時,她在十三歲的長女德尼斯帶著一口箱子東躲西藏,箱子裝著承載著痛苦的聖物:母親的遺稿——直至今天纔齣版的《法蘭西組麯》。
我曾認為,女性作傢是永遠難以企及偉大的,因為她們無法擺脫顧影自憐的自戀,這一女性作傢特質,在成就瞭她們的同時也成為她們的局限。 《法蘭西組麯》是我看到的一個例外。它讓我看到一位女性作者可以超脫自身的小世界,對時代和世界懷有真真切切的關注。宛如工筆畫一般...
評分不算是正規的書評,隻是記起內米洛夫斯基的創作筆記中,作傢關於一位當代英雄之死的觀點,略記一筆。 猶太女作傢內米洛夫斯基(Irene Nemirovsky)生於俄國大資産階級傢庭,1918後舉傢逃往法國,成為著名作傢,二戰開始後,因猶太人身份與丈夫一同被送往集中營,迅速殞命。她的...
評分因為想瞭解一下二戰史,碰巧找來瞭這本法蘭西組麯。在讀序言簡介的時候,看到提到的《大衛•格德爾》、《舞會》、《孤獨之酒》,纔發現原來在圖書館的時候就看過她的書。想起上學那會,對法國有特彆的嚮往之情,每次去圖書館總是在法國文學的書架上花很多時間前挑書,挺慚愧...
評分非常喜歡這個封麵。書也一樣,寫的是戰爭,卻像在跳一支舞。沒有太血腥的場麵,倒是很有美感。敵人一樣是人,是不是。即使是同胞,在戰爭中也可以冷漠彼此。戰爭的極端環境下,人性被放大,特彆是自私一麵。 寫得非常優秀。技巧好極瞭。是的,我是說技巧。因為,行文時時可以...
評分每年11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英國的“一戰紀念日”,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員會佩戴一個“罌粟花”的胸針,因為據說在當時戰爭最激烈的地區,已經幾乎沒有瞭任植物、動物的痕跡,但罌粟花仍然盛開艷麗如霞,這種美麗的囂艷的生物有足夠頑強的生命力可以在被炮火翻動的土壤錶層生長。 ...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