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又作明恩普。美國人。基督教公理會來華傳教士。1872年來華,初在天津,1877年到魯西北賑災傳教,在恩縣龐莊建立其第一個教會,先後在此建立起小學、中學和醫院;同時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他在魯西北傳教30年,寫瞭大量有關中國的著作,如《中國文明》《中國人的素質》《中國鄉村生活:社會學的研究》《中國在動亂中》《王者基督:中國研究大綱》《中國的進步》《今日的中國與美國》《漢語諺語俗語集》等,有的在美國多次重印,有的被譯成其他文字齣版。1905年辭去宣教之職。在明恩溥等人推動之下,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返迴美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恩溥的明智和遠見愈加令人信服。作為一個美國傳教士,他熟悉中國的國情,瞭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影響中國的未來。1906年,當他嚮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建議,將清王朝支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用來在中國興學、資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時,他大概已經意識到瞭實施這一計劃所能具備的曆史意義。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後改名為清華大學)的成立,為中國留學生赴美打開瞭大門,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從封閉的國度走嚮世界,他們中間湧現齣眾多優秀人纔,歸國後成為不同領域的精英。
明恩溥的建議不僅僅落實於教育方麵,如北京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的建立,還落實在與民眾生活關係更為密切的領域,影響瞭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革。如今,在中國教育界和醫學界,清華大學和協和醫院仍是公認的佼佼者,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走進它們的大門時,很多人不會想到,明恩溥——這個多少令中國人有些陌生的名字曾與它們聯係在一起。
《中國人的性情》一書被譯成法、德、日等多國文字,使阿瑟·史密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並一度成為西方世界研究中國、看待中國的依據,也成為來華傳教士的必讀之書。在《中國人的性情》中,美國傳教士阿瑟·史密斯試圖不偏不倚地描述中國人的性情,但由於無法超越文化與時代的偏見與局限,基督教的普世精神與偏見、西方中心主義及其文化固有的優越感構成瞭其觀察和敘述中國的既定視野。因此,阿瑟·史密斯描摹在異域文化背景上的中國社會及中國人的性情會變得模糊甚至扭麯是在所難免的。
作為一個在中國山東生活瞭多年的美國傳教士,他對中國人素質的評價可謂貼切而中肯。讀過這本書會發現,中國國民素質中最基本的一些因子,在今日仍然錶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可以解釋很多現象和問題。 另外,明恩傅在痛批中國人各種陋習的同時,也深愛中國這一方土地和人們。...
評分這是一本魯迅先曾極力推薦過的書。 讀過之後我 想瞭很多,在此與大傢交流。 書中的主要思想,說穿瞭就是對兩中文化的對比,最後得齣的結論當然是那個已經被我們完全接受的,西方文明優於中國文明,中國人有劣根性。 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認定為真理,並且將其作為中國之所以貧窮...
評分最近看瞭一本書,很好,書名叫《中國人的臉譜》(Chinese Characteristics)。有瞭網絡以後,很少看書,能從頭到尾看完整的更少瞭,但這本書做到瞭。 作者原名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生於美國,中文名明恩溥。1872年來到中國,隨後在中國生活達54年,後迴美國安...
評分我喜歡另一個版本的。 《中國人的素質》秦悅老師翻譯的。 讀起來非常順暢! 大傢去買那本! 這個版本不行。
評分中國人,近百餘年來,意識形態和統治階層不停輪換,但其根本性格卻一直根深蒂固,從未改變。所以,盡管此書寫於上上世紀末期,100多年過去瞭,你仍會覺得,它寫的竟然就是今天。
文字通俗易懂,許多方麵的描述(如中國人重男輕女、壓抑自我意識等)也一語中的,但作者明顯帶有強烈的職業傾嚮,對中國人的各項抨擊中對中國人持無神論、多神論、泛神論最為痛心,最後得齣的結論(基督教纔是中國的最迫切需求)讓人不敢苟同。一味以為自己的信仰比其他民族優越,強加於人,即使齣於善意,也像是逼迫孩子遵從自己心意的獨裁式傢長
评分得結閤文化曆史生態與經濟學進化心理學去研究 PS:可以一看
评分結果過瞭一百年,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评分翻譯齣來的語言 有些彆扭 所以看瞭 不全
评分翻譯齣來的語言 有些彆扭 所以看瞭 不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