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男,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1978年毕业于山东烟台师专(今鲁东大学)中文系。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栖霞县寺口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2011年5月26日,被聘为聊城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名誉教授。
张炜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处女作是《芦青河告诉我》。他是一位擅于长篇写作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我的田园》、《怀念与追记》、《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楚辞笔记》是他解读和研究屈原的一部书,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是他一部谈论“齐文化”的专著。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达39卷、约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堪称世界纯文学史中最长的一部作品。 张炜的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其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九月寓言》讲述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张新颖 一 一连几个晚上,写下《大地守夜人》这样一个题目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本来是因为要说的话一遍遍在心里翻滚,要像作家本人那样“激切地理解和欣悦地相告”,可是真开始动笔,却感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阻塞着表达。这不免令人懊恼。后来我慢慢明白,我无力先清除...
评分刚读《九月寓言》,感觉很陌生,很让人难以捉摸,甚至不到一半时想要放置不读了。但是这本书对我的吸引仿佛就是在培养一种感情,似细水长流,让你慢慢去体会,去品尝,去爱上这本书。甚至到读完之后会恍然感慨怎么就没了,没有继续了,没有那种牵挂着这本书的感觉,你会依依不...
评分张炜在这本书中反映出了他对于乡村的探索和留恋,乡村与工区的对立表现的很明显,而开头和结尾乡村的消失的呼应从结构上给人一种惋惜的感觉。对于书中的人物,作者刻画的比较有特点,反映出了人物在真实的乡村中的存在状态,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村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但有时候人物...
评分张新颖 一 一连几个晚上,写下《大地守夜人》这样一个题目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本来是因为要说的话一遍遍在心里翻滚,要像作家本人那样“激切地理解和欣悦地相告”,可是真开始动笔,却感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阻塞着表达。这不免令人懊恼。后来我慢慢明白,我无力先清除...
评分总起来说,并不喜欢这部小说。张玮的叙述总是拿腔拿调,语言缺乏应有的张力,给人一种很“作”的感觉,没办法深入进去。这些缺点在《古船》中还不算明显,但是在这部《九月寓言》里却显得十分突兀。其中小村中年轻一代的故事老套而做作,工业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对立也毫无新意。...
草草翻过,因此不具评论的资格。但是还是要说,可能这一类真的不是我的菜啊。。。
评分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一群人啊,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风中浓郁的野地香气。每夜在“瓜干烧胃”的灼热中奔跑,这就是“䱓鲅”们的宿命,“停吧”是暂时的,流浪才是永恒的。
评分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一群人啊,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风中浓郁的野地香气。每夜在“瓜干烧胃”的灼热中奔跑,这就是“䱓鲅”们的宿命,“停吧”是暂时的,流浪才是永恒的。
评分《九月寓言》是张炜的巅峰之作。一群人不停地行走,不断地寻找。他们看似漫无目的,却又一次次地拒绝,拒绝着生命可承受的轻与不可承受的重,莫名而又固执地拒绝着一切。始终有盏灯亮在遥远虚无得不可及的地方,他们想在茫茫的黑暗中寻到哪怕是微渺的一丝光明。生命中的激越之爱、相濡之情便是这光与亮,让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平淡如水地走过。瞬间与永恒,凝固与流动,刹那间融为一体。 这是一部寓言化了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不啻为人类群体走向的最为生动与具体的诠释、注脚。智慧的读者可能会隐隐约约感到一种隐藏于作品深处的体系,一种类似于能为“家园”遮风挡雨的情感护罩,模糊难辨却又分明存在,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来传达的深意,每个人只能独自去面对生命。
评分不如预期。没有感受到所谓诗化,不过满是短句,极为朴实。语言很乡村原生态,野味十足。又是一首村落消失在废墟的挽歌,想起百年孤独和尘埃落定,现代文明的冲击不知毁了多少原始美丽,多少生死爱恨的日常。也有点萧红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