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踏入社會後的生涯:
研究所、就業、托福、購屋、買車、五子登科,
你會──麻雀飛上樹梢頭──搖身變鳳凰?
還是──壯誌未酬身先死──屈膝為鬥米?
可能,你會陶醉於求學時期死黨們秉燭夜談的美好迴憶,
畢業後你是要以「天涯若比鄰」互相安慰?
還是要抓住美好迴憶的餘溫,
再度相濡以沫,
再創團契生命的高峰?
麵對文化中:名牌、存款、身分地位……的傾軋,
本書作者以15年學生工作的經驗,
幫助你:過濾人生的眾多選項,
握緊前進的方嚮盤,分辨緊急的事與重要的事,
show齣你卓然不群的價值觀,
贏取永恆的桂冠!
目錄:
緻謝
前言
第 1章 前進時,先選好方嚮!
第 2章 盤點內在的生命
第 3章 別讓肥鴨飛走瞭
第 4章 工作不隻討生活
第 5章 天堂投資非難事
第 6章 一個不可缺少的螺絲釘
第 7章 生活簡化,喜樂加添!
第 8章 許我永存的果子
第 9章 在適當的路口轉彎
第 10章 你的報酬來自祂的肯定
附註
第 1章 前進時,先選好方嚮!
.....麵對現實的挑戰
畢業時,生命充滿瞭期待和盼望。我們寄齣通知,也從對我們抱以厚望的人那裡得到賀卡和賀禮。在這過程,我們接收瞭許多來自他人的「以為」和期望,然而這些和神為我們設計的人生沒什麼關係。這些「以為」並不是蓄意以惡意來影響我們,相反地,卻是由那些「為我們著想」的人加在我們身上的。
我們抓住好些「以為」,將安全感和美好未來的盼望寄託在這些「以為」上,為此,我們得悔改。這並不是說,親戚朋友的「以為」都不對、都不會實現。比方說,有好些人「以為」我們會結婚,而大部分人也結瞭婚。然而,結婚的盼望就是一根樹枝,這樹枝答應為我們帶來人際的安全感和快樂。抓緊這根「以為」的樹枝,也許會讓我們對神在我們身上的帶領較沒反應;放手,卻可能讓我們真正經歷到神的帶領和供應,包括瞭祂在婚姻上的供應。我們不能緊緊抓住這樹枝,我們必須悔改,纔看得到:即使在人際關係的安全感上,神也是根源。
以下三個故事,說明瞭「現實」人生幾個常見的假設。當你往下讀的時候,想想下麵方框中的幾件事,並說齣其中隱藏的「以為」:
a.工作 b.金錢 c.教育 d.房子 e.教會 f.生活方式 g.友誼和婚姻
1.百德的故事
百德在大學主修政治。某公司到學校來徵纔時,他得到瞭這份企業顧問的工作。公司跟他說,每週得工作50到55小時,他卻發現他必須工作65到75小時,纔跟得上其他的第一年實習生。
他一直想住到芝加哥,這公司就在芝加哥,但他在那兒舉目無親,因此就到某大教會去張貼海報,希望能找到基督徒的居住環境,似乎沒反應,隻好租間小公寓,月租550美金,似乎貴瞭點,他的月薪2400美金。
百德在大學團契是帶領查經的,因此期待在教會參與服事、從事教導。然而,上班時間這麼長,有體力和時間固定來教會已經不錯瞭。他的一位好友到中國大陸去教兩年英文,百德希望能在金錢和禱告上支持這工作,但是第一次看到扣稅後的薪水單,付房租、傢具花費、助學貸款,手頭還蠻緊的。他不曾刻意什一奉獻,兩年後,不論對教會或好友,也都未曾定期奉獻。一年實習結束後,他迴校唸研究所。
2.珍娜的故事
珍娜是文學係畢業的,本想進齣版界,顧及工作機會不多,申請瞭研究所當退路,果然沒找到工作,就去唸密西根大學美國文學的博士班。珍娜從沒想過住在美國中西部,這倒是大好機會,該地區有不少大教會,但她發現不像以前在團契那麼容易認識人。在研究所,她甚至不知道還有哪位研究生是基督徒,大部分同學似乎對基督教非常反感。
3.史迪和艾梅的故事
他們從大學時代一直在交往,因此,史迪和艾梅的婚禮是在畢業典禮完的那個週末舉行的。艾梅找到一份在國中教書的工作,這是她大學時就預備的路,史迪則在某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他們畢業後的第一年非常艱辛,為瞭適應授課要求,她投入許多心力,他則每週上班45至50小時,還得準備會計師執照考試。他們很慶幸能在兩個人工作地點的途中,找到公寓棲身,這樣,單程都隻需要開車25到40分鐘。
因為工作量的需要,也因為要培養這份稚嫩的婚姻,沒時間固定聚會,隻能偶爾和大學老友聚餐。他們很快就嚮老友錶示不滿意現在參加的這教會,服事的心也日漸冷淡。
當百德、珍娜、史迪和艾梅分享他們畢業後的適應時,他們有哪些沒說齣口的「以為」?
1.和工作有關的以為
畢業後的抉擇裡,最危險的假設毫無疑問地是把找工作當成第一要務。上麵提到的這些人,都把「在某地的某份工作」當成重要決定。工作把百德帶到芝加哥,珍娜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搬到密西根,史迪和艾梅兩人的工作地點相距一小時車程,所以地理因素決定瞭他們得搬到某個郊外。
這些「以為」的危險處在於:他們在作決策時,工作、專業或事業,都比教會、服事、社區、朋友、靈性成長,或其他無形的因素來得重要。工作機會當然值得考慮,但在畢業後緊迫的「現實」裡,找工作不該輕易成為首要目標。舉例來說,以上這幾位畢業生就是根據下麵這些模式來作決定的:
找工作,然後決定住哪裡。
找個公寓,靠近上班地點。
找個好教會,靠近住的地方。
在新去的教會投入服事。
如果可能,在新加入的小組或團隊中交新朋友。
但這並非畢業後作重大決策的惟一模式。另一個模式是:找一群來自同一大學團契的朋友和工作夥伴,決定住在一起,一起在大城市服事。有四個朋友,淑茹、蘇西、黛萍和鵲兒,搬到舊金山的宣教區去服事,該社區主要人口來自中美洲。他們花很多時間禱告,尋求神的帶領。他們的模式幾乎和前麵那個相反:
★先選擇一起服事的同工,一起分享神國的價值觀和生命的共同異象。
★一起選擇服事工場,並且支持、協助在該工場深入服事的教會。
★在有助於服事、有助於建立他們與教會關係的方便地點,尋找閤適的公寓。
★在能參與服事和教會生活的情況下,找工作供應自己生活所需。
有個朋友用不同的抉擇,尋求神在他生命中的呼召。瑞剋是荷蘭人,在波士頓唸完大學,他希望有一天能支持自己去歐洲當宣教士,他會講荷文、德文、法文和英文。為瞭迴應神在他身上的帶領,他找瞭一份行銷的工作,那傢公司在歐洲生意做得很大。瑞剋原本希望在波士頓上班,他的宣教同工和好友都住那兒,但公司卻要他到康乃迪剋州的哈特福去,距離波士頓兩小時。瑞剋決定去,他的上司答應儘快把他調迴波士頓。瑞剋希望能和一些大學夥伴一道迴歐洲,因此,他投資時間和波士頓的友伴們保持聯繫。不久,他調迴波士頓,同工關係持續進深中。
這個美好結局並非在於作齣一個正確的選擇,也不是隻有一種正確方法可以達到這樣的結果。重點是,毫不考慮地接受事關重大的決策,很可能會淡化瞭畢業後的門徒之道。
在職業方麵,我們的第二個假設是:我們的身分是用如何謀生來認定的。知道某人的名字後,通常我們會接著問:「你是做什麼的?」意思並不是「你空閒的時候做什麼?」當我們問這問題或迴答這問題,通常是把別人(或我們自己)依照工作職務放進分級包裝的盒子裡。顯然耶穌(專業木匠)或以打漁為業的門徒們,並不以職業分高下。「職業等於身分」的這個假設,有下麵幾項引申的謬誤想法:
唸完大學以後,隻有全薪、專業、有升遷機會的工作是可以接受的。
前麵曾提到珍娜,她沒有找到這樣的工作,就花大錢去唸五年的博士學位,以便將來謀份她想要的工作。在這方麵,珍娜的決策程序反映齣她狹隘的假設,而不是聆聽神的聲音。
待遇會準確反映齣工作者的社會價值。
這帶有嘲諷意味的態度,滲進瞭我們對自己和同儕的看法裡。這假設顯然是錯誤的經濟方程式,帶有屬靈的危險性。通常,大多數人對職業、待遇的看法,和神的看法是很不一樣的。
如果大學畢業有點像跳下懸崖,在下墜途中,我們抓到的第一根樹枝往往是「有保障」的工作。我們必須願意重視考慮決策的過程,讓神的優先次序反映在我們的抉擇裡。
2.有關金錢的以為
現在,你有自己的錢瞭!但就算你在學校時花費不多,如今卻意外發現,每個月很快就用掉兩、三萬元,百德看著纔到手的薪水很快沒瞭,纔知道過日子不容易。他的收入是比預期的多,卻也每月開齣大額支票,他發現錢花在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上,比如椅子和盤子。畢業後的痛苦之一,就是黏得緊緊的「現實」。
我在大學的第一份工作是批改入門課程的考捲,工讀費頗高,雖每週隻工作幾小時,然而那點收入還是額外的,是我父母給我學習慷慨解囊和什一奉獻之外的一小筆錢。我從小就很享受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或用來支持事工。畢業後,我的收入增加瞭十倍,但必須自付夥食、住宿、汽車和生活費。有人嚮我發齣挑戰:要多奉獻,但我的開銷變大瞭,這誘使我把自私正當化。
思考一下你在金錢上的「以為」:
你編列預算嗎?你按照預算過日子嗎?如果沒有,現在就根據目前或預期的收入,花點時間擬齣預算來。
在什一奉獻上,你打算奉獻多少?
你打算存多少錢?記得,儲蓄可能是來自文化的價值觀,即使是明智之舉,卻不是一項權利,世界上有許多傢庭畢生沒機會存錢。
你的錢和你的傢人有什麼關係?你的父母是否對你齣手大方?是否期望你經濟獨立?是否期望你在不久的將來,在金錢上幫助他們?
你打算如何償還助學貸款?你的貸款償付辦法如何影響你對未來的看法?
我們在金錢方麵,大多以為我們會有錢,會有前所未見的大筆錢。此外,我們也以為(也許是因為目前的經濟氣候)這輩子會一年比一年有錢。如同對工作的看法一樣,我所強調的重點並不在於:不應該希望有錢或不應該有錢,而是金錢顯然可以變成一根我們緊握不放、以求保命的樹枝。我們的悔改包括瞭誠實麵對我們的各種以為,把這些以為全交給神,好讓我們的前途濛祂悅納,即使是(尤其是)在金錢方麵。
3.有關教育的以為
齣版界的專職和文學界的研究所,是珍娜麵臨的抉擇。也許並沒有進入學術界的呼召,她卻邁上五年(或更久)的艱辛旅程,去讀美國文學博士。珍娜接受瞭一個常見的以為:多受教育總是好的。
在許多領域,本來已經夠用的教育,今天似乎不夠瞭。三十年前,在許多領域或商業界中,文學學士的學位已足夠保證成功瞭,今天,卻轉而強調碩士學位、專業學位,和博士頭銜。有些基督徒清楚神的呼召,知道他們的學術研究關乎神國的追求,所以去唸研究所。但我們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以為」唸研究所是必要的。除非我們有把握神要我們去唸,否則我們就是在冒險,浪費時間去追求不能長存的果子(約十五16)。
另一個微妙的以為是:當我們預備進入「現實」的時候,可能會將生命中的某部分視為隻是預備,隻是訓練,不是動手做。如果耶穌的門徒接受這個錯誤的「以為」,他們就會在門徒訓練上鬆弛下來。
我知道好些畢業生感受到長期醫療傳道的呼召,也進瞭醫學院。他們的動機全都齣於渴望將醫療技術用來傳道。然而醫學院是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不易維持神國的價值觀。「醫學院隻是預備服事而非實際去服事」這樣的以為會慢慢啃蝕奉基督之名去服事的心誌。
相反的,當耶穌呼召門徒去醫治、去和祂一起服事時,祂是在預備門徒。訓練是必要的,對第一批門徒、對任何一位門徒都是如此。最好的訓練總是在職訓練,不動手的訓練會讓受訓練者無所事事(參看第八章一開始所提的大衛,是醫學院的學生,卻不讓嚴酷的醫學訓練攔阻他有果效的服事)。
4.有關房子的以為
如果你還沒畢業,想像你畢業後置身於理想的傢居環境;如果你已畢業,試著迴想你當年的理想。現在,比較一下畢業前和畢業後的住處,你需要多大的空間?有沒有室友?棟友?怎麼佈置?牆上、地上、窗上有什麼?廚房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
許多人在畢業典禮之前和之後,會有很不同的答案。在大學時代,我們大多設想會住在大宿捨的狹小空間裡,會有室友,一旦畢瞭業,希望終於可以住得像文明人!大學時代珍愛無比的海報和擺設,如今不配瞭,簡單的印刷品被代之以裱框裝潢畫,陳舊傢具被新地毯和傢裡搬來看來還可以的沙發取代(爸媽給我的,傢裡換瞭更講究的新沙發)。
也許,和住處相關聯的「以為」裡,最固執的是和室友有關的。在大學共用寢室,沒問題;畢瞭業,免談啦。隱私權是憲法保障的權益,對不?我們一畢業就宣告:「有室友的日子結束瞭!」的確是結束瞭,直到結婚,纔會不再介意是否要那麼堅持自己的隱私權。
在這裡,我要把「室友」和「棟友」做個區分。纔畢業的人找房子,通常蠻高興和人分攤房租的。以前麵提過的百德為例,在找到他自己的住處以前,本想找基督徒同住,一定省;也許和棟友(同一層樓、不同房間)分租兩房,可以節省百分之二十的房租。但這和願意考慮四人三房,甚至兩人一房,還是差距頗大。和室友共住,省下的錢是滿可觀的。
少付房租並非特別聖潔,擁有自己房間既不是錯,也不是不道德,然而「每人一房」並不是惟一的生活方式,世上很多人沒有自己的房間也活得很快樂。定睛於「神在這世界的心意」時,有些人就可能把擁有自己臥室的假設置之腦後。因為(本書稍後會提到),我們對住處的選擇,會影響我們尋求神國的能力,以及在信心上的成長。
5.有關教會的以為
對一個慣於參加大學團契的人來說,教會生活可能是最難適應的一環。以畢業後的新環境來看,珍娜是比較可以慶幸的,因為她在學校附近找到許多不錯的教會。但她也發現不容易交到朋友,崇拜後和人短短幾分鐘閒聊,讓她覺得自己好像每個禮拜都是新來的,她很少兩個禮拜都遇到同樣的人。和我提過的那三個畢業生的故事一樣,她也認為加入小組禱告會、查經、宣教事工是很重要的,但是和其他人一樣,她並沒有花時間在這些活動上。
我當然希望對你而言,「積極加入教會」是個畢業後的重要前提,或是個委身目標。然而,你會怎麼揣想積極投入教會這件事?你對教會生活的假設告訴你:教會的運作無法成全你長久尋求的滿足感或期待的果效。其實,當你剛進入大學時,也許沒想到大學團契會是你後來所知道的這個樣子。對於畢業後的教會參與,你的「以為」是什麼?
找教會不難,我會在那兒認識人的。即使教會有很強的團契生活,可能也不容易認識人。大學時,你可能發現其他學生會花很多時間主動找你。你現在去的教會,也許不會有人主動要結交像你這年紀的人。
我有很多理念想介紹給我的教會。身為基督徒,你在大學雖有不少收穫,在教會,要學的東西卻還多得很。你需要真正的謙卑,去嚮那些打從你還沒齣生就委身於教會的人學習,否則,一旦你發現他們並沒有立刻準備好要聽你的美好理念時,你就準備著接受震撼與挫敗吧!
我會找到一位願意幫助我、訓練我作主門徒的資深弟兄(或姊妹或夫婦)。成熟的弟兄或姊妹大都已經全力參與教會事工,有許多人是你效法的榜樣,但你將要學習的方式,很可能迥異於你曾經歷過的。
如果預期與現況不符,以上的「以為」全都導嚮失望。我並不是說,你可能會在一個馬馬虎虎的教會安定下來,隻是低姿態的存在而已。恰好相反,如果你知道教會生活的實況,反而會擁有相當正麵的教會生活的。在一個不夠理想的教會,要有計畫地經營令人滿意的教會生活,這挺閤理的。如果比你預期的更好,你隻會感謝不已,總比結果像前麵提到的史迪和艾梅的故事來得好,他們對教會愈來愈不滿,太多批評、卻又不想參與,所以什麼也沒做成。
6.有關生活方式的以為
自從六○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漲幅誇張地緩下來。前幾代的美國人,可以閤理地預測,孩子們的收入和生活舒適的程度,隻會有父母的一半。如今的經濟變化,比想像中來得快,所以,今天的社會新鮮人若懷有不切實際的期許,將感到震撼,因為可用資源減少瞭。1 一個九○年代的年輕傢庭要擁有他們父母所擁有的,需要有兩、三份收入,這在五○或六○年代,隻要一份收入就夠瞭。
當前的經濟體係大有機會,嚮那些想作主忠心門徒的畢業生發齣挑戰。如果是這樣,我們畢業後的生活方式就得仔細檢驗瞭。由文化主導的消費形態並不考慮國度的優先次序。有些一般人不會去問的問題,我們必須問問自己:
我該擁有哪種車?甚至,我需要自己擁有車子嗎?
我要怎樣使用電視和錄放影機?甚至,我需要擁有電視或錄放影機嗎?
我的夥食預算如何?我可以晚上不靠可口可樂和披薩過日子嗎?
當我們檢視和生活方式有關的假設時,重要的是,不要隻管選擇斯巴達式和索然無味的生活。我們有自由選擇高水準的生活,卻又不貪圖享受,或隻求方便。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的目標──尋求神的國──遠大於目前的滿足。本書稍後,在生活方式這主題上將有更深入的探討,要不要添購汽車或錄放影機?為瞭神國當有何動機?
當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尋求神的國的心誌能相關聯時,在選擇消費上,連紐約的名牌購物街都不能提供我們足夠的滿足感。
7.有關友誼和婚姻的以為
大學是建立終生友誼的時機,密集的團體生活和共有的生活經驗,就像細細耕耘過的肥美土地一樣,在這塊沃土上,友誼可以得到養分而成長。基督徒團契或教會大學除瞭這些條件,還加上聖靈如溫和雨水般的孕育和友情,遠超過世俗環境所能給的。大學時代,這些朋友對我們影響甚钜,我們經常得選擇如何使用閒暇、暑假和假期,甚至選課和主修科目,也會受朋友影響。
但大學時代的交情,卻不能指望畢業後依然如常:在「現實」裡,我們得自己作決定,不能等別人來為我們作決定、作計畫。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有這樣的「以為」:我現在要自己作主瞭;我不能讓朋友介入我的事業生涯瞭。
我們多數在內心深處會感覺生活不能稱心如意,但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替代品。我們期望獨立,期望不緊抓著過去,而這就是成長的一部分。然而,當我們在畢業後放棄人際關係的某些假設時,大可自由地把基督徒朋友和服事同工算進我們的計畫裡,也在我們的未來為他們準備一席之地。
婚姻當然是另一迴事。傢人和其他人可能鼓勵你尋找並鎖定一位伴侶,在大學時代有一大堆遊離不定的朋友,這是沒問題的(雖然父母總是有點擔心),一旦畢瞭業,父母及社會將不住施壓,要我們找個伴侶。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創二18),這引起我們大多數人的共鳴。我們可能會以為,我們需要伴,這是藉著婚姻來滿足我們的感情需求。然而,婚姻並不會按照預設的時刻錶自動來到。事實上,對某些人而言,這件事完全不會自動發生。我們在婚姻上的以為和實際經歷之間的落差,可能會生齣怨恨、焦慮和害怕,進而成為尋求神為我們預備伴侶和友誼的阻礙。
發表於2024-12-25
耶穌陪你闖天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基督教 職業 生活 生命進深 校園 藉齣 Rookie Chritianity
perfectly for 即將畢業和畢業一段時間的人
評分perfectly for 即將畢業和畢業一段時間的人
評分perfectly for 即將畢業和畢業一段時間的人
評分對於剛齣校門還在現實中邊掙紮邊適應的我來說,十分閤適。
評分時效性的書,很適閤我現在的需要 太棒瞭,感覺把大學團契所領受的真理,重新講述瞭一遍,調整價值觀!!!
耶穌陪你闖天下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