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1910-2000),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哲学博士),(1940年),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
主要著作:《严复研究》(1934)《义序的宗族研究》(1935)《凉山彝家》(1945)《金翼》(1948)主编《原始社会史》(1989)和《民族学通论》(1992)。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在家族大起大落的背后,几个女性人物的命运很值得玩味。
评分作为小说相当失败。作为民族志确实涵盖了中国乡土宗族研究的许多问题。但是,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写成一个小说,虚构真的可以作为民族志吗?是为了使用有限的人物典型化中国乡土社会生活吗?如果黄村发生的事件基于林自己的生活经历,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作一个真实的民族志呢?因为懒得田野?
评分很一般啊,写给外国人的流水账,材料和结论都很平常,土匪那部分其实挺有意思,但也没有深挖,翻译腔读着也很微妙,有些地方几乎觉得粉饰太平,唔,大概是学术史上已经过去的那类。
评分为啥我觉得挺一般的,不像传说那么好。作者说他试图“客观地勾画出张、黄两家各自命运的变迁,从而发掘出人类生活的真正因素。”但是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太小了,只见家庭史,家族史和时代变化都不够多,本来是很有写头的。
评分说句题外的,人类学主要是研究族群特质的学科,不过在中国现行政体之下(共产么)这么久,还有差异大到所谓人类学家趋之若鹜的地方(比如说松潘),真真正正是党国的耻辱。下午开会的时候,我想,其实把到过某个田野点上的人类学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人类学研究要比研究土著有意思的多。另,作者认为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客观地勾画出张、黄两家各自命运的变迁,从而发掘出人类生活的真正因素。”然而,以本书的写法几乎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就好比想从一个人吃饭排泄来探讨人类的消化系统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