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嫱,居住在北京的台湾人。台湾政治大学本科,美国波士顿大学硕士,北京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棱聚商务咨询创意总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及咨询工作,拍摄记录片,研究流行文化,专注于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研究。自称“文化买办”,“有机知识分子”,文化产业网站(www.wenhuaindustry.cn)创办人。
发表于2025-04-18
宝岛眷村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很早看过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并不明白邮票、船票、海峡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在大学时期开始看各种杂书,忽然对这小小的物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有了感触。 眷村在台湾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眷村是和本地文化相异的,眷村似乎是中国大陆五湖四海的微缩集成,又似乎和中国...
评分2010年轉眼就要接近尾聲,在這個跟大家報告寶島眷村這本書在大陸的近況。我們在2月份出版后,在大陸不斷有一些媒體報導,我們第一版出版8000本,在8月份又再版5000本,成績很不錯,謝謝大家。再版的內容改變很少,改了一些錯字,還有對外臺會有更詳盡的介紹,眷村年表有了一些...
评分作为眷村的第二代,其中4个作者是社会学博士毕业~~还有一个是社会学系一年级~~亚当斯那个怎么说的,早在我们选择这个专业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评分是在光谷书城看完的这本书,有一种淡淡的回味,带起的是宝岛四溢的海风,自有一番味道。很中意书本后半部分王伟忠的那段,还有她大厨级别的姐姐,在康熙上听过她的声音,一口一口的京片子泛着民国的余味。看这本书让你想起一个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或许台湾的意...
评分是在光谷书城看完的这本书,有一种淡淡的回味,带起的是宝岛四溢的海风,自有一番味道。很中意书本后半部分王伟忠的那段,还有她大厨级别的姐姐,在康熙上听过她的声音,一口一口的京片子泛着民国的余味。看这本书让你想起一个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或许台湾的意...
图书标签: 台湾 历史 眷村文化 眷村 文化 宝岛眷村 张嫱 兩岸
1949年,一百多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六十年来,他们心中带着重返大陆的期望,在眷村从暂时落脚到落地生根,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而眷村,也从暂居之所,逐渐变为故乡。
六十年,一甲子的光阴,有太多可以记述,也有太多可以遗忘。不管记忆或忘却,历史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在这条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有故事。差别只在,有些故事波涛汹涌如大江大海,有些故事缓慢清淡如小溪小流。
于是,我们邀请了15位不同领域、不同世代的人物,细细诉说眷村的一切。他们是朱天心、赖声川、王伟忠、张茂桂、毛训容、李俊贤等。他们就像15台照相机,在深浅不一的聚焦中,呈现出一幅幅即将消逝的眷村图景:眷村的形成、眷村的现状、眷村的凋零和保存、眷村文学、眷村爱情、眷村女性、眷村美食、黑帮少年、寻根之旅、家族变迁、眷村方言……所有的叙述,都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台湾。
眷村,见证了台湾六十年的发展,也承载了两岸六十年的情感与记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终其一生,牢记着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址;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没有祖先的坟头可以恸哭;他们在两鬓斑白之际,第二次辞别了自己的故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缅怀着回忆,寻找着“我是谁”的答案;他们从一处放飞,天涯四散时想念着不再的家园;他们的故乡在大陆,家却在台湾。
评分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有谁能记住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在生命的某一段或某一刻,我们都会对眷村荣民的被遗忘被遗弃感同身受。但台湾对待眷村的态度,我想台湾是有未来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记住有多少光环,而在于不忘有多少伤疤。
评分以倾诉疗愈伤痛。每次去湾湾前,都试图通过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多了解一点湾湾,第一次是看电影《赛德克巴莱》,第二次是不需要攻略却一字一句读完了LP,而这次,怕是几年甚至是这辈子最后一次去了,只想更多了解眷村。不仅因为眷村台湾人和大陆人拥有最多的渊源,也因为我同样是无根的,从原乡他乡这个意义上说,干休所无非也是个豪华版的眷村
评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家
评分一气呵成的读完,被很多真切的感动的无以复加,泣不成声,和很多再不回忆就回消散在历史时空中的特有记忆。 不管是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台湾人本身都有一种很奇特的善良,这是别的地方不见得有的没这东西强大到足以让族群之间没有问题。 台湾阿妈的心态也超好,花短袖,粉短裤,红拖鞋,映衬着灰色仄旧的眷村小巷,更加美好:) 《宝岛眷村》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两岸民间的共同记忆。 感谢此书敬献给所有因离家别亲而流泪受苦的人们。
宝岛眷村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