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篇 長江·長江三峽工程
第一章 長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係和流域
第三節 長江中上遊防護林工程
第四節 保護水質,防治汙染
第五節 金沙江溪洛渡與嚮傢壩工程
第六節 科學開發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資源
第七節 南水北調中綫工程
第八節 建設長江隧道
第九節 高度關注長江流域濕地
第十節 長江流域的經濟開發
附錄1 長江、黃河、瀾滄江發現新河源
附錄2 絕世奇景“三江並流”
第二章 長江三峽工程
第一節 三峽工程的由來——百年夢想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三峽工程的論證和全國人大通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及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第三節 長江三峽工程的巨大綜閤效益
第四節 長江三峽工程麵臨的主要問題
第五節 長江三峽工程建設與推動中國水電技術進步
第六節 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第七節 加強長江三峽水庫管理,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附錄1 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
附錄2 世界已建成的大水庫一覽錶(截至2010年)
第二篇 重慶市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位置、麵積和行政區劃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 地質、礦産與地震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礦産
第三節 地震
附錄1 汶川大地震
附錄2 解讀汶川大地震
附錄3 玉樹地震
第三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特徵
第二節 地貌類型及分布
第三節 災害地貌
第四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的基本特徵與大氣環流
第二節 氣象要素概述
第三節 氣象災害
第四節 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附錄1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傢方案
附錄2 凝聚共識,加強閤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曆史進程
附錄3 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齣的努力和貢獻
第五章 河流與湖泊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文特徵
第三節 主要河流分述
第四節 湖泊小南海與間歇泉
第六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與主要土壤分布及特徵
第二節 土地資源利用特徵、耕地麵積的變化及耕地質量
第三節 農用地利用概況
第四節 閤理使用及保護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
附錄1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
附錄2 耕地“有數量沒質量”令人擔憂
第七章 植被與動物
第一節 植被的基本特徵及分布規律
第二節 植被的主要類型
第三節 動物
第四節 生物資源及其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附錄 細沙河黔江(鳳颱)河段發現全國最大的中華蚊母林
第八章 農業、工業、兩江新區和交通運輸業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兩江新區
第四節 交通運輸業
第五節 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
附錄 我國將采取多項措施大力發展低碳能源
第九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旅遊景區
附錄1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
附錄2 旅遊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
第十章 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安全
第一節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第二節 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第三節 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生態安全,加強環境保護
附錄 地下排汙:緻命威脅悄悄逼近
第三篇 湖北省庫區
第一章 恩施土傢族苗族自治州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質與礦産
第三節 地貌
第四節 氣候
第五節 水資源與主要河流
第六節 土壤
第七節 植被與動物
第八節 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第九節 旅遊資源
第十節 巴東縣
第二章 宜昌市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質、礦産與地震
第三節 地貌
第四節 氣候
第五節 河流與湖泊
第六節 土壤及分布
第七節 植被與動物
第八節 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第九節 旅遊資源
附錄1 興山龍門河自然保護區
附錄2 三鬥坪
附錄3 新元古界震旦係剖麵-新生界第四係剖麵
第三章 神農架林區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質與礦産
第三節 地貌
第四節 氣候與水資源
第五節 植被與動物
第六節 經濟社會發展簡史
第七節 文化
第八節 旅遊資源
附錄1 神農架金絲猴
附錄2 奇特的白化動物
附錄3 神農架白熊
附錄4 愛鼕眠的猛獸——黑熊
附錄5 滅蟻高手——穿山甲
附錄6 神農架特有珍稀藥材
附錄7 神農架沒有野人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