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祥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社會學碩士,研究領域是溝通與認同、文化史、傳播社會學。目前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專任助理教授,教授社會學、文化研究、人類傳播思想史等課程。
Email: chhsia@cc.shu.edu.tw
臺灣的民主發展,是近來社會的關注議題。本書由此齣發,探索民主深化該如何進行?主要對象則是二二八事件的相關新聞報導,從一九四七年至今所形成的研究文本。問題意識則是二二八事件如何被不同時期的人所詮釋?它又在何種意義脈絡中被傳承?這一思索路徑凸顯齣「後二二八」的作用,也展現齣傳播觀點的積極性;而「媒介事件」形成的文化印象,則是二二八社會記憶的主要來源,本書藉此討論在建構公共領域過程中,新聞媒體應成為開明公眾的代言人,至少要使公民能在資訊流通中認識二二八事件,而非先設定立場,繼而成為執政者的閤理化工具,並以片麵意義的宣傳,在生活中壓抑瞭各種對於民主的嘗試與摸索。而從大眾傳播齣發,體認到語言修辭等口語傳播的價值,繼而使讀者意識到自己是歷史大戲中的一份子,甚至也是主角,絕非隻是各種政治權力與意識型態下的龍套、串場;畢竟,民主所追求的是個人生活的尊嚴與價值,甚且也是唯一目標。對於想從大眾傳播角度來探究二二八事件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
發表於2025-01-12
在傳播的迷霧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傳播學 記憶研究 記憶 颱灣 曆史學 新聞學 二二八 communication
“提及”的理論還是很豐富的,但是非常不係統,錶述邏輯很亂。篇章結構裏麵有2章是來自已發錶論文,可能為瞭湊數,全書結構也比較亂。全書削減三分之一篇幅,再重新縷縷框架,纔會是好書。
評分第四、五章有些重復,其實可以閤並。以傳播學視角審視二二八的媒體傳播,引用的傳播學社會學理論有些晦澀,不過不失為開創性研究。對岸的學術詞匯與此岸多有差彆,令我費解。
評分本書同時關注「二二八事件」本身,以及「後二二八事件」時代是如何對事件進行新聞媒介報道。為此,作者將歷時性地將媒體印象分為議題齣現期(1947﹣1949)、議題沒落期(1949﹣1987)、議題復興期(1987﹣2004)和議題翻轉期(2004﹣2007)四段,並且從中總結齣標籤化(單麵化、汙名化)、壓抑型(形式上、內容上)、故事型(戲劇式、熱鬧式型、神話式)等三類社會記憶下的「二二八記憶奇觀」。本著基於傳播史或社會史維度,討論「後二二八」時代,作為歷史事實的或作為某種媒介印象的「二二八事件」,與媒介、大眾集體觀念(社會記憶)之間的關係如何歷時性變化?
評分“提及”的理論還是很豐富的,但是非常不係統,錶述邏輯很亂。篇章結構裏麵有2章是來自已發錶論文,可能為瞭湊數,全書結構也比較亂。全書削減三分之一篇幅,再重新縷縷框架,纔會是好書。
評分停在報道文本分析,未能深入社會肌理,可惜瞭一個好題目
在傳播的迷霧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