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1910-1917年留學美國,迴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並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30年代時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抗戰時期齣任中國駐美大使。1946―1949年任北大校長。1957―1962年為颱彎“中央研究院”院長。
“五四”時期的鬍適是首創文學革命及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也是提倡白話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主將;同時他還是白話新詩的首寫者,他的新詩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將西方自由思想和東方儒傢意識結閤得較好者,也當首推鬍適。他或許不能算作創造型的思想傢,就天賦與氣魄而言,他都稱不上巨人。但他是個可以將東西方文明打通的學者,並且能將本是矛盾的、非一緻的學說,嫁接到一起,形成一種嶄新的傳統,這是難得的。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的轉型,社會的變遷,多少含有鬍適的精神遺緒。至少,他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思路,不求虛妄的實證精神,對糾正近半個世紀的左傾思潮,意義是重大的。
本書匯集鬍適先生有關讀書、治學的三十餘篇文章,選自他的論著、講演和書信。青年人怎
樣讀書?怎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怎樣獲得科學的治學方法?先生的文章都有可資藉鑒的意
見。他特彆是提倡“勤、謹、和、緩”的四字訣,提倡“不苟且”,“大膽的假設,細心的
求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的話”,這些至理名言不論對於正在求知問學的莘莘學子,
或是立身學術殿堂的學人,都會大受教益。
在多看挑書看到本書,盡管高達18元(在多看電子書裏算貴的瞭),但一看是三聯的,編的人又是歐陽哲生,他編的《李敖狂語》是影響我終生的書,就毫不猶豫買下瞭。但看書的體驗並不算太好,一小半是給年輕人的演講,告訴大傢要怎樣做人;一小半是各種古文的考據;最後隻剩下一點...
評分 評分 評分對於讀書,人們經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讀書?讀那麼多書乾嘛?讀書多瞭是不是就成瞭書呆子。 通常而言,問這種問題的人閱讀量一年應該不會超過5本。 其實,讀書就是讀書,就是人們所說的“為讀書而讀書”。以前以為“為讀書而讀書”是俗氣的,是沒有追求的。到現在纔知道,能...
評分這本書比《容忍與自由》更豐富,份量更重。談讀書的部分文章略有重閤,但是談治學部分可謂洋洋大觀。讀書一要精,二要博。治學則是從態度到方法,從內容到途徑,適之先生這個“觀點狂生”的觀點真是量大類廣質優。很多觀點就是放到現在對於讀書也是適用的。所選文章部分是作者...
學習古文的新方法
评分購書記錄
评分購書記錄
评分“拿齣證據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文科和理工科,都適用。講清代學者治學一篇印象很深,被震撼到瞭,訓詁,校勘,考據....顧炎武,錢大昕...後麵的陳垣..他們的勤苦,嚴謹,毅力,佩服的五體投地...我們在與時俱進,不知道進到哪裏去瞭...演講中有些雷同重復的地方,如講擇業,畢業贈言...還有達爾文好像是因為害怕宗教迫害而沒發錶成果,不是因為“緩”...
评分此書當讀。尤其是鬍適寫給吳健雄的一封信。就中所論龜兔之喻,當為之學者自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