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 言
方程趣话/姊妹篇/
第一章 绪论
外史的三重含义/ 科学史可以视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保留“真实的历史”这一梦想为好/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科学史研究的目的/ 编年史方法、概念分析方法和社会学方法/ 从内史到外史/ 中国天文学史的特殊地位/ 90年代以来的“外史倾向”/ 天文学史上的中外交流/ 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 外史研究的三重动因
第二章 古代中国什么人需要天学?
天文学的用处/ 天文学在古代社会起什么作用/ “天文学为农业服务”说之谬/ “天文”的含义/ 中国古代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 古希腊的天文学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 《周髀算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公理化尝试/ 中国古代首先是帝王需要天文学/ 《尚书·尧典》之释读/ 通天者王——中国古代政治天文学之精义
第三章 古代中国什么人从事天学?
官营天学之传统/ 巫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学家/ 皇家天学家之专职与兼职/ 李淳风论历代“传天数者”/ 子产、箕子、蔡邕、刘表和诸葛亮/ 郭璞和开普勒——星占学家信不信自己的预言?/ 因天学而招祸的天学家——吴范、庾季才和刘基
第四章 官营天学:传统与例外
《周礼》及后代之天学职官/ 天学职官之品级/ 皇家天学机构之规模及沿革/ 明清时代的皇家天学机构/ 地方之阴阳学制度/ 皇家天学机构人员之考试录用/ 元代的试题/ 张子信的民间天学活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例外?/ 张子信的天文学发现/ 张子信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大谜之一
第五章 天象与天学秘籍(上)
灵台候簿/ 方豪所见清代灵台候簿实例/ 灵台观天所需观测之七类天象/ 用来“仰窥天意,教化世人”的档案文献——史传事验/ 官修史书中的史传事验/《开元占经》的内容及其价值和故事/ 李淳风的《乙巳占》/ 《灵台秘苑》/官史中的“天学三志”/
第六章 天象与天学秘籍(下)
《石氏星经》与《甘石星经》/ 敦煌卷子伯卷2512与斯卷3326/ 《二十八宿次位经》/ 陈卓·星图三家三色事/ 《玄象诗》及《步天歌》与有关作品/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及《天文气象杂占》/ 《玉历通政经》与《乾坤变异录》/ 两种《星经》/ 《云气占候篇》与《天文占验》
第七章 古代中国人的宇宙
“宇宙”之字义/ 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被夸大了的宣夜说/ 所谓《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的“自相矛盾”/ “北极璇玑”究竟是何物/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的正确形状──双层平面宇宙/ 前人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误读/ 王充对盖天宇宙的理解/ 浑天宇宙模式的纲领及其起源的困惑/ 浑天宇宙模式何以能成为主流/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 评价宇宙理论优劣的标准/ 天人感应的宇宙/ 能不能认识宇宙
第八章 古代天文学之中外交流(上)
中外交流与祖先的荣誉/ 鸟瞰:天文学与宗教的不解之缘/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与古印度宇宙之惊人相似/ 令人惊奇的寒暑五带知识/ 黄道坐标问题/ 古代中国的伪黄道/ 《周髀算经》背后有一个中外交流的大谜/ 梁武帝长春殿讲义/梁武帝与同泰寺/ 梁武帝为何改革刻漏制度/
第九章 古代天文学之中外交流(下)
古代印度天文学的五个时期/ 《七曜攘灾诀》传奇/ 佛教密宗禳祈之术却成罕见科学遗产/ 巴比伦→印度→中国→日本/ 耶律楚材与丘处机在中亚的天文活动/ 马拉盖天文台上的中国学者是谁?/ 双语的天文学文献/ 扎马鲁丁和他送来的七件西域仪器/ 回回司天台上的异域天文学书籍/ 伊斯兰天文学是否影响了郭守敬?
第十章 近代西方天文学之东来(上)
近代科学之确立/ 耶稣会士东来与“学术传教”方针/ 通天捷径──利玛窦的最初尝试/ 《崇祯历书》及其所依据的西方天文学著作/ 《崇祯历书》与哥白尼学说/ 十年斗争,八次较量,中法全军覆没/ 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 汤若望对《崇祯历书》的改编/ 汤若望最终走通了通天捷径
第十一章 近代西方天文学之东来(下)
西方地圆说/ 中国学者对西方地圆说之排拒/ 张雍敬与梅文鼎等人之辩论/世界地图带来的冲击/ 亚里士多德宇宙模型及李约瑟之误解/ 托勒密的宇宙模型/ 第谷宇宙模型及其“钦定”地位/ 王锡阐和梅文鼎对第谷宇宙模型之改造/ 哥白尼宇宙模型在中国之传播/ 宇宙模型的真实性与运行机制之争
第十二章 明清之际的东西碰撞
发端于明朝遗民的“西学中源”说/ 康熙帝的大力提倡/ 梅文鼎热烈响应康熙的号召/ 众学者推波助澜/ “西学中源”说产生的背景/ 徐光启与方以智/ 对“西学中源”说的批判和争论/ 康熙之历史功过/ 十七世纪中国有没有“科学革命”?
第十三章 中国天学留下的遗产
农、医、天、算:中国古代号称发达的学问/ 中国天学留下的三类遗产/ 可以古为今用的遗产案例之一:新星与超新星爆发/ 可以古为今用的遗产案例之二:天狼星颜色问题/ 可以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的遗产案例:武王伐纣之年代与天象/ 最大的遗产是什么?
后 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