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角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还有他的“施主”,保护人,他的“女神”,他的理想的化身,他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施主”――寡妇冯・梅克夫人。因此,本书原版的书名叫做《挚爱的朋友》,副标题《柴科夫斯基与冯・梅克夫人的故事》,30年前中译本出版时副标题改作《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这本书的情节是围绕着艺术史上罕见的两个挚友之间的纯洁友谊而展开的――冯・梅克夫人的孙媳妇作了一些注释,加了一些“旁白”,但是它的内容主要还是这个音乐家的内心自白。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
评分首先要坦白的是,我买这本书看的动机相当阴暗,完全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我好奇什么梅克夫人后来突然终止与柴可夫斯基的交往。读完全书,我最有兴趣的已经不是梅克夫人为什么突然不理柴可夫斯基,而是为什么这本书少了最重要的两封信: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爱情告白的回信,...
评分首先要坦白的是,我买这本书看的动机相当阴暗,完全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我好奇什么梅克夫人后来突然终止与柴可夫斯基的交往。读完全书,我最有兴趣的已经不是梅克夫人为什么突然不理柴可夫斯基,而是为什么这本书少了最重要的两封信: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爱情告白的回信,...
评分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
评分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他很反感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声乐,柴科...
在他们结识的十四年间,柴科夫斯基成了她的神。
评分一切都是真实的,如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一般真实。 我们的行为会反映到我们的作品中去,有几分的真诚就有几分的动人。如果一名DJ不真诚,那么他的主持就不吸引人;如果一名写作者不真诚,那么他的文字就无法传世。这也是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一生所为之奉献的。
评分在他们结识的十四年间,柴科夫斯基成了她的神。
评分悲情。性格决定命运。
评分最新的版本。但应该是陈原先生的名译,二十多年前已经拜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