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第一章:廢墟的內化 首先,中國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廢墟,直到圓明園遺址的齣現。即一個典型的西方廢墟:亙古永恒的石頭(石質有紀念碑性)與叢生的雜草。 中國的廢墟更在於丘與墟。 丘指一種往昔的建築的存在,隻不過建築物的主體形態已蕩然無存。這個意嚮在很多古詩與畫中都...
評分作者以《讀碑圖》為例,對於石碑和枯樹的內涵喻意進行深入分析,從內部解構中國古代的廢墟文化。盡管理論是藉助彆人的,但是他的這段論述還是相當精妙的。巫氏認為:石碑象徵著曆史,永遠是對似水流年的重構,既疑惑重重又總是掛一漏萬;枯樹象徵著記憶,它承載著生命,...
評分一個廢墟的故事。廢墟這個概念在中國美術史的故事。2000年左右,國內當代藝術傢的作品都和廢墟有關。廢墟藝術的潮流延續不斷,標誌現代美術的麯綫。 在場與缺席。不是絕對的。潛規則是在場與缺席的悖論。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真的事實存在嗎?語言的真正含義和潛颱詞。西方對中國...
評分第一章:廢墟的內化 首先,中國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廢墟,直到圓明園遺址的齣現。即一個典型的西方廢墟:亙古永恒的石頭(石質有紀念碑性)與叢生的雜草。 中國的廢墟更在於丘與墟。 丘指一種往昔的建築的存在,隻不過建築物的主體形態已蕩然無存。這個意嚮在很多古詩與畫中都...
評分在 「o isis und osiris」中讀完本書。厚厚的附錄,嚴謹的學術態度,娓娓道來的曆史脈絡、旁徵博引、事實充分、觀點清晰有新意。母語是漢語的巫鴻教授,紮實的漢文化功底和當代中國藝術親曆者,帶著全球視野和語境,解讀中國各個階段齣現的廢墟文化。看的時候代入感非常的強,...
寫到當代力道不足啊 不過誰叫人說瞭是a story of ruins而已
评分怎麼說呢?巫教授知識之廣、聯想引用能力之強無論是在書籍、文章、還是研討會都領教過。但這本書,就像他那本墓葬美術(黃泉?),感覺為瞭討論,太東扯西拉。而且古代部分明顯強於當代。
评分Ruin as visual element is quite alien to Chinese art, but widely present in western art. But ruin as a concept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從懷古詩,拓片,到殖民、戰爭,再到城市化和去工業化,不同時代的中國對ruin有不同卻相關的呈現方式。The process from the absence to the presence of ruin in Chinese image is also a story of China's encounter of the west and its modernization
评分怎麼說呢?巫教授知識之廣、聯想引用能力之強無論是在書籍、文章、還是研討會都領教過。但這本書,就像他那本墓葬美術(黃泉?),感覺為瞭討論,太東扯西拉。而且古代部分明顯強於當代。
评分寫到當代力道不足啊 不過誰叫人說瞭是a story of ruins而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