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鲜为人知,其作品也未受到重视,身后却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被称为“作家中之作家”。《城堡》是其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德语文坛成就最高的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始写于1922年,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交涉。城堡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还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未能进入城堡。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卡夫卡,一个多么有趣且吸引人的名字,还有他的照片那双清澈如月亮般的眼睛,好像可以洞察世间事物一样,无论是有形存在的事物,还是无形存在的事物都逃不过他那双眼睛似的。我印象中很早以前接触过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他的最为人所知的《变形记》。而真正接触他的...
评分严彬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插图本”)正文有二十章,另外还有附录六章。有人说,K在小说中最后将会死去。关于这点在二十章正文中没有说明——卡夫卡也许根本没有完成小说……他留下了一些其他碎片,包括被出版者取名为“异文”置于小说“...
评分《城堡》至少拥有两套当局:真实存在的当局,以及众人想象中的当局。然而真实存在的当局过于庞大,且几乎从不现身,想象中的当局甚至更为庞大,其基础仅仅建立在对真正当局雪泥鸿爪式的议论之上。至少在村子里,对当局的议论是如云雾般全面笼罩下来的猜测的集合体,而这种层层...
评分首先说明一下,我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赵蓉恒译的那个版本。赵先生可能是个比较学究、严谨的德语译者,所译的文字谨遵西式语法的习惯,大量有板有眼的定语词句叠加在一起构成一长串的句子,随处可见的破折号、双逗号插入语,阅读起来颇费神,倒反保留了德语那夸张的严谨...
评分迷,乱
评分看完才知道这本书卡夫卡没写完。。。
评分啊,终于看完了,去年就开始看了。整个叙述没有非常直接的讽刺、抒情,也没有加缪那种明显的现实诉求,行文就像摘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具有强烈倾向的攻击性语句只留下冗长的荒诞与纠结。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零度写作”。说实话看得不太明白,我就像K那样明明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转变为――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啥的蒙圈状态,却还要强行保持一种虚妄的理智。我走出了卡夫卡的这座文字迷宫,可我真的出来了吗?
评分读书而言,卡夫卡总是一座越不过去的高山,这次重读城堡还是做了一番功课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一大特征就是故事性的弱化,读现代主义,必须放弃读精彩故事情节的心理预期,这也意味着这个过程可能是不怎么具有阅读快感的,城堡当中复调式的对话和象征式的寓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来自于卡夫卡本身,卡夫卡本人是很内敛的弱者形象,而这种性格投射到k身上则颇具反抗意识,卡夫卡着重强调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异化,很多人认为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我倒觉得这可能只是他本人的独特性,毕竟卡夫卡写作可以说是纯个人意义上而不是为了剖析社会。
评分迷,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