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一九四0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雷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0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法 语作家之一。
二00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很长时间,我都梦想自己的母亲是个黑人。
当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回到法国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我却发现他才是非洲人。对于我来说,这曾经非常难以接受。我必须回过头,重新开始,试图弄明白这一切。为了纪念,我写了这本小书。
正是在写下这一切的时候,我终于理解了,现在。这份记忆不仅仅是我的记忆。它也是在我出生之前的时光的记忆。
也许说到底,我的旧梦并没有欺骗我。如果我的父亲在命运的力量下变成了非洲人,我,我就能够想象我非洲的母亲,在我被孕育的那一刻,在我出生的那一刻,把我抱在怀里,哺育我。
看到两年半以前写的书评了,这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如下——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控制文字流速绝佳的能力,给我的感觉就是缓慢流淌的时候你不由得把那几句看了一遍又一遍,"暴烈"的描写和叙述中你无法多停留一秒。那种一气呵成与皆而有之的间断感,把整本书的节奏控制的无比...
评分深情真挚! 跟着J. M. G. Le Clézio寻根,实实在在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非洲的情愫。 翻译自然不用说,行文流畅,果然熨帖如母语。有人会觉得此书矫情,或者大义凛然,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者用词叙述都十分朴素真切,有几处近乎落泪。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非洲能寻到触动我内...
评分一位法国父亲,一位灵魂意义上的非洲人,随政府之令调任非洲任医,开启了在非洲的生活。几十年,爱上非洲,此地成为内心深处真正的家。非洲的气候,非洲的人民,那里的疾苦,那里的命运,这位父亲时刻将自己与非洲紧紧系在一起,血肉早与这片广漠大地融于一体。作者在书页后部...
评分关于父亲在非洲的一切,非洲的暴烈,最初的激情,骑马踏遍山林的爱和冒险,异乡的孤独与战争的恐惧,直至鞠躬尽瘁,直至生命尽头的那份苦涩。而在对父亲的追忆中,对非洲的记忆也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不时被过去的时光所洞穿,不时地淹没“我”,令“我”头晕目眩,“那么准确的记忆,记得所有的感觉,气味,味道,所有起伏或空茫的印象,那种延续的感觉”。
评分最喜欢的法国当代作者和最喜欢的中国当代法语译者的搭配
评分翻译太棒了,熨帖如母语,薄薄一本读完心犹不甘回味长久;有关父亲遥远的乡愁,乡愁的浓郁与现实身份的错位,导致“父亲”这个形象的模糊尴尬,一切都依凭气味定位记忆;喜欢对非洲“暴烈”的定义,充满热气与战栗,印证父母幸福的曾经;而作者,正是接受了来自出生前生命的遗产,他成为时间轴上重新起点的刻度,回归非洲怀抱。
评分说来惭愧,这是我读过最好的散文
评分透过时间,所有的人类都是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