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遵循主编的思想:讨论大理论的终结,以及大理论终结之后可能和应该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本书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理论的发展嬗变,共分四编:1 、电影艺术的状况;2 、电影理论与美学;3 、电影心理学;4 、历史与分析。
几年前一个朋友从上海卖了这书给偶(感谢他的相助!),认认真真读过一遍,旋即读了英文版,对偶产生的影响至深之伸手不见五指。但这个中文版的翻译之糟糕,随便翻到一页,就能找到若干雷死人不偿命的错与误。今天要买到2001年出版的这书应该是很艰难的,据偶观察,BFA的图书馆...
评分你可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 也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 但你却不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 不管电影文本的影像真实与否,不管电影本身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它都是另一个叙事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存在距离。而我们对于非虚构电影的迷惑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在多大...
评分 评分 评分你可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 也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 但你却不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 不管电影文本的影像真实与否,不管电影本身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它都是另一个叙事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存在距离。而我们对于非虚构电影的迷惑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在多大...
以前是觉得法国理论好难懂,所以拿这本看看,没想到这本更难懂。现在再看,主要翻了翻大波和其他一篇讲精神分析的,发现他们是真的不懂精分啊(也可能选择性错误转述吧),居然批判精分电影理论缺少经验性分析。这就像要求桥梁设计工程师下地搬砖一样可笑。精分电影理论讲的是主体间性关系,即影片——观众之间形成了一个主体间性或文本间性,而不是谈什么观众的观影欲望(压根没有这种东西)。影片的文本结构将持续地与观众互动,所以才形成了主体间网络(我与人物、镜头、故事),这实际上就像隐含读者或作者的读者那种概念一样,没有人会去谈有血有肉的观众,即便是在精分话语的各种隐喻里也没有。这书看得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说老实话,所谓的中间层面研究路线,根本才是把电影研究束之高阁,需要大量的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影像资料,光这点就够恐怖了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些篇连“正反打”这个术语都不会用 同样的文章在《电影诗学》里就清晰明朗得多
评分unreadable translation
评分不是著者的问题,是翻译的问题,天哪,简直是场灾难
评分对读了两篇。就,icon译作“图像”的话,那么image和picture怎么译呢,非常明显的皮尔斯符号学嘛(后文有出现index);perceptual译作“感性”也不对,在cognitivism的使用中,perception跟comprehension是同义的,包含cognition和emotion两部分,直接译成“感知”就好。就记得这俩最简单的了,其他的不知凡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