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生于呼兰河畔,病逝于浅水湾边。她身逢国难,颠沛流离,一生的感情经历也颇为艰难。但在不到32年的生命里,留下了近70万字的创作,包括受到鲁迅激赏的成名作《生死场》,以及后期的杰作《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萧红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稚拙浑朴,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

叶君,男,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萧红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萧红图传》。

出版者: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萧红
出品人:
页数:197
译者:
出版时间:2012-9
价格:21.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856521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萧红 
  • 中国文学 
  • 小说 
  • 故乡 
  • 现当代文学 
  • 经典 
  • 小說 
  • 电子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写作之时,萧红沉浸在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无限感怀与怔怔思念中,故乡在万里关山之外,精神却在那里流连不已。同时,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与思考。萧红通过“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眼睛,急切地倾泻出久贮于记忆中的印象片断,为读者摄下了一幕幕人间景象。孩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自然质朴,故能直入人心。抒情诗式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清纯童稚,拙朴天成。读后,那自然溢出的诗意温情,犹如回旋于心底的一阕儿时歌谣,哼着,哼着,便两眼含泪。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评分

1、鲁迅的预言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最后一次拜访了鲁迅。当时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正在为斯诺编选的小说集《活的中国》撰写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长篇论文,受其委托,斯诺向鲁迅询问了23个大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包括诗人和...  

评分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  

评分

沈从文从不给人负担,他的边城是可以"睁眼"看的。我还记的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念他的文章时悠然的样子,真是赏心悦目。他的湘行散记写的那么美,完全归结于岸边的情人正在等待他的归来。郎才女貌,遂成佳话。如果沈从文属于右派,萧红就是左派了。同样写乡土,沈从文的是庙廊...  

评分

萧红,一位天赋异禀的才女,一个多灾多难的女人。她出生于北方小城呼兰,在那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为了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在经历了情感生活的挫折磨难与战乱中的颠沛流离,最终在香港凄凉离世。在她身上,一直保有一种小女孩的性格。纤细而敏感,顽皮又灵慧,温润及忧郁,倔强...  

用户评价

评分

因为最后一章,动容

评分

那个时代的丑陋。

评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充满故事的后花园。诸多经历,思绪万千,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全都藏在后花园吧。

评分

在豆瓣阅读看的,版本一般,每个章节后面的解读比较突兀。第一次看萧红,她的文字特别的干净、清冽、平实,画面感极强,一句一句地写进你的心里。尤其喜欢最前面三章。“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这两句的呼应真是好。

评分

朴实清淡的文字,生动勾勒出家乡小城的全貌。这里似乎没有战乱,没有动荡,有的只是生老病死、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从欢乐到凄苦,仿佛一瞬之间,而写作本书时只有三十岁的萧红,却似乎早已看透一切,平静面对,只有她与祖父之间的亲情,成为本书中最大的亮色,温暖人心。今年以来读到过的最好的文学作品,没有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