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篇 药事管理
第一章 药事管理立法
第一节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概念
一、法律
二、行政法规
第二节 药政法规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一、颁布《药品管理法》的目的和意义
二、《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第二章 药事组织
第一节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
一、主要职责
二、内设机构
第二节 药品检验机构
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
三、市(地)、自治州、盟药品检验所
四、县、市、旗药品检验所
五、我国现有进口药品检验所
六、药品检验机构科室设置和人员
第三节 药品生产、经营机构
一、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公司
二、中国药材公司
第四节 中国药学会
〔附录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简介
〔附录二〕德国药品管理机构简介
〔附录三〕日本药事管理机构简介
第三章 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一节 药品的概念
一、药品
二、新药
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四、基本药物
五、假药
六、劣药
七、药品的特殊性
第二节 药品质量
一、药品质量特性
二、药品标准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概况
三、药品卫生标准
第三节 药品监督员制度
一、药品监督员的设置与聘任
二、药品监督员的职责范围
三、药品监督员的权限
四、药品监督员的义务
〔附录〕药品监督员工作条例
第四节 执业药师资格制度
〔附录一〕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附录二〕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第四章 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
第一节 药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
第二节 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申报审批程序
〔附录〕核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验收标准(暂行)
第三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一、发展史
二、分类
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附录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2年修订)
〔附录二〕药品优良生产和质量控制规范
第五章 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第一节 药品经营企业必备条件
第二节 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申报审批程序
〔附录一〕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验收标准(暂行)
〔附录二〕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国家医药管理局1993年3月发布)
第六章 新药(含新生物制品)审批管理
第一节 新药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报批新药的程序
一、申请临床研究
二、申请生产新药
第三节 新药申报资料项目
一、新药(西药)申报资料项目及说明
二、新药(中药)申报资料项目及说明
三、新生物制品申报资料项目
第四节 新药临床研究具体规定和要求
第五节 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
〔附录一〕新药审批办法
〔附录二〕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
〔附录三〕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附录四〕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
〔附录五〕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名录及任务
第七章 特殊管理的药品
第一节 麻醉药品的管理
一、麻醉药品与麻醉剂的定义
二、麻醉药品的种类
〔附录一〕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附录二〕国际麻醉品管制情况简介
第二节 精神药品的管理
一、精神药品的定义
二、精神药品的分类
〔附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
第三节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
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的定义
二、毒性药品的品种
〔附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第四节 放射性药品管理
一、放射性药品的定义
二、放射性药品的分类
〔附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
第八章 进出口药品管理
第一节 进口药品的管理
〔附录一〕进口药品管理办法
〔附录二〕关于核发《进口药品许可证》的规定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国外药品在中国注册及临床
试验的规定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审批国外药品临床试验的规
定
〔附录五〕我国禁止进口的血液制品品种名称
第二节 出口药品的管理
〔附录〕出口中药产品质量注册实施细则(试行)
第九章 医院药剂管理
第一节 医院药剂科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一、医院药剂科
二、药事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药剂科的任务
第三节 医院制剂管理
一、制剂室必备条件
二、制剂室的审批程序
三、医院制剂范围
〔附录一〕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附录二〕核发《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暂行)
第四节 药品仓库管理
一、有效期药品管理
(一)药品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二)药品有效期及其规定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有效期药品品种及其
有效期限
二、危险药品管理
(一)危险药品品种范围
(二)危险药品的保管须知
三、中药的防霉、防潮、防虫措施
第十章 药物情报管理
第一节 药物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号
第二节 情报咨询工作中书刊文献的利用
〔附录一〕中文药学期刊索引
〔附录二〕国外药学期刊名录
〔附录三〕国外主要药学期刊杂志介绍
〔附录四〕《雷氏药学大全》简介
〔附录五〕世界卫生组织简介
〔附录六〕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
〔附录七〕我国国家基本药物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监察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察的重要性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范围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及其任务
四、我国第一批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察医院
〔附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第二篇 药物学
第一章 常用药物英文名称及剂量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
一、抗生素类药
二、磺胺及其它抗菌药
三、抗结核、抗真菌及抗病毒药
第二节 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中枢兴奋药及抗抑郁药
二、催眠、镇静及抗癫痫药
三、抗精神失常药
四、解热镇痛消炎药
五、镇痛药
第三节 主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
一、强心药及抗心律失常药
二、抗高血压药及降血脂药
三、防治心绞痛药
四、周围心管扩张药
五、抗休克药
第四节 主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
一、祛痰镇咳药
二、止喘药
第五节 主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一、助消化药及胃肠解痉药
二、抗酸药及治溃疡病药
三、导泻药及止泻药
四、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第六节 主作用于泌尿系统药物
一、利尿药
二、脱水药
第七节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抗贫血药及生白细胞药
二、止血药
第八节 抗过敏药物
第九节 激素类药物
一、皮质激素类药
二、性激素、同化激素及妇科用药
三、甲状腺激素、抗甲状腺药及降血糖药
第十节 调整水、电解质平衡药及营养药物
第十一节 维生素类药物
第十二节 抗肿瘤药物
第十三节 酶类及其它生化制剂
第十四节 解毒药物
第十五节 驱虫药物
第十六节 麻醉药及肌松药物
〔附〕老幼用药剂量计算法
一、按年龄计算法
二、按小儿体重(kg)计算法
三、按小儿体表面积(m2)计算法
四、正常儿童体重计算法
五、根据体重计算体表面积
六、体重与体表面积粗略折算法
七、人体体表面积查阅表
第二章 毒药、麻醉药及精神药剂量与极量
第一节 医用毒性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第二节 麻醉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第三节 精神药品的剂量与极量
第四节 毒性中药的主要成分、功能及用法、用量
第三章 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一节 产生配伍禁忌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药物配伍变化的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二、环境因素
三、其它有关因素
第三节 中药配伍禁忌
一、十八反
二、十九畏
三、中药应用的禁忌
第四章 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药物学的相互作用
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一、有益的相互作用
二、不良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抗微生物药物
二、抗寄生虫药物
三、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四、主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药物
五、主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
六、主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
七、主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八、主作用于泌尿系统药物
九、止血药和抗凝药
十、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十一、维生素类药物
十二、抗肿瘤药物
十三、其他药物
第五章 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第四节 药物的过敏反应
一、过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过敏反应的特点及分型
三、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
第五节 人体各系统的不良反应
一、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肝脏毒性反应
三、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四、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五、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六、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七、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八、皮肤不良反应
第六章 药物中毒与解毒
第一节 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措施
一、终止接触毒物,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二、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泄
三、一般救治药物的应用
四、特殊解毒药的应用
五、对症治疗
第二节 各类药物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一、腐蚀性药物中毒
二、各种毒剧药物中毒
三、重金属物中毒
四、常用毒性中药中毒
五、农药及其它药物中毒
第三节 解毒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七章 对人体某些脏器有损害的药物
第一节 损害心脏或影响心脏功能的药物
第二节 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第三节 对胃肠道有损伤的药物
第四节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第五节 损害血液系统的药物
第六节 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的药物
第七节 对胎儿有致畸作用的药物
第八章 其它药物
第一节 维生素的理化性质与调节代谢的作用
第二节 激素调节代谢的作用
第三节 常用升压药的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选用与合并用药
第五节 抗疟药物的使用方法
第六节 疫苗类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七节 消毒、杀虫、灭螺、灭鼠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八节 抗生素的效价、纯度与制剂规格
第九节 常用粉针剂的溶解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节 各种代血浆的分子量
第十一节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词
第三篇 药剂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溶媒
第一节 水
第二节 醇类
第三节 植物油及其它
第三章 附加剂
第一节 防腐剂
第二节 抗氧化剂
第三节 矫味剂
第四节 着色剂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
第六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一、环糊精
二、蔗糖酯
三、月桂氮卓酮(阿佐恩)
四、其它高分子化合物
第七节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第四章 常用灭菌法
第一节 物理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二、滤过灭菌法
三、紫外线灭菌法
四、微波灭菌法
五、辐射灭菌法
第二节 化学灭菌法
一、环氧乙烷
二、过氧乙酸
三、其它室内空气化学灭菌用药
第三节 空气洁净技术及其应用
一、洁净室标准
二、层流洁净室
第五章 现代剂型
第一节 微型胶囊
第二节 毫微型胶囊类
第三节 脂质体
第四节 新型乳剂
第五节 单克隆抗体
第六节 磁性药物制剂
第七节 固体分散药剂
第八节 透皮给药系统
第九节 膜剂
第十节 气雾剂
第六章 全营养制剂
第一节 全营养制剂的组成和作用
一、蛋白质(氨基酸)提供氮源
二、糖和脂肪提供热能源
三、电解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盐代谢
四、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五、微量元素提供体内合成重要物质的原料
第二节 起特殊治疗作用的全营养制剂
一、肝氨要素
二、肾氨要素
三、伤氨要素
第三节 全营养制剂的配制与稳定性
一、葡萄糖与氨基酸的配伍变化
二、电解质对葡萄糖稳定性的影响
三、氨基酸对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
四、复合维生素在全营养制剂中的稳定性
五、钙与磷酸盐的配合变化
第四节 全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二、使用方法
三、TPN液输注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常用剂型
第一节 芳香水剂
第二节 溶液剂
第三节 合剂
第四节 口服液
第五节 糖浆剂
第六节 胶浆剂
第七节 酊剂
第八节 醑剂
第九节 搽剂
第十节 洗剂
第十一节 涂剂
第十二节 栓剂
第十三节 乳剂
第十四节 软膏剂
第十五节 糊剂
第十六节 火棉胶剂
第十七节 滴耳剂
第十八节 滴鼻剂
第十九节 滴眼剂
第二十节 眼膏剂
第二十一节 散剂
第二十二节 注射剂
第二十三节 透析液
第二十四节 口腔用制剂
第二十五节 片剂
第二十六节 胶囊剂
第二十七节 丸剂
第二十八节 煎剂
第二十九节 流浸膏剂
第三十节 浸膏剂
第三十一节 颗粒剂(冲剂)
第三十二节 甘油剂
第三十三节 海绵剂
第四篇 药物分析
第一章 定性分析
第一节 无机定性分析
一、预试验
二、阴离子的快速检验
三、阳离子的快速检验
第二节 有机定性分析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和未知物纯度的判断
二、初步试验
三、药物按化学结构的分类
四、波谱分析
五、官能团反应和未知物的确认
六、各类制剂的定性分析
第二章 定量分析
第一节 容量分析法
一、中和法
二、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
三、银量法
四、四苯硼钠法
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双相滴定法
六、络合量法
七、氧化还原法
第二节 重量法
第三节 仪器分析法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二、比色法
三、红外分光光度法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五、荧光测定法
六、旋光度测定法
七、电位滴定法
第四节 色谱法
一、气相色谱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附录〕常见药物定量分析资料
第三章 水分析和常见毒物分析
第一节 水分析(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
一、水的物理性状检测和化学检测
二、水中常见毒物检验
三、水的细菌学检验
第二节 常见毒物分析法
一、非挥发性有机毒物系统分离法
二、常见毒物的筛选试验和确证试验(临床毒物分析)
三、仪器分析在临床毒物检验中的应用
第四章 药品的生物试验
第一节 药品生物试验的实验设计
一、生物试验的特点
二、生物试验设计原则
三、实验设计方法
第二节 一般药理试验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试验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试验
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试验
第三节 安全性试验及方法简介
一、热源本质及检查方法
二、毒性试验
三、刺激性试验
四、降压物质检查
五、溶血试验
六、无菌检查
七、过敏试验
八、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九、安全试验的应用
第四节 生物试验结果统计处理及报告法
一、均数、标准差及可信限
二、效量与致死量
三、实验结果的对比――显著性测验
四、量―效关系
五、结果报告
第五节 药品的生物检定法
一、生物检定的应用范围
二、影响生物检定结果的因素
三、常用的实验设计
第六节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二、灭菌缓冲液的制备
三、菌悬液的制备
四、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五、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六、双碟的制备
七、检定法
第五章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二、试药
三、试液
四、稀释剂
五、指示液
六、供试品的检验量
七、供试液的制备
八、对照用菌液
九、检查法
十、结果判断
第五篇 临床药学
第一章 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建立房室模型
二、建立微分方程
三、解得函数的代数方程
四、求出相对的参数值
五、临床应用
第二节 基本知识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谢
四、排泄
五、消除
六、处置
七、速度类型
八、处置模型与房室
九、开室与闭室,开型与闭型
十、药动学参数
十一、“药-时曲线”、“药-时半对数曲线”
十二、混杂参数
第三节 单室模型
一、静脉注射
二、静脉滴注
三、口服吸收
第四节 二室模型
一、静脉注射
二、静脉滴注
三、口服吸收
第五节 房室模型图
第六节 多次剂量给药
一、稳态血药浓度
二、多次剂量函数
三、积累因子(AC或R)
四、关于稳态平均血药浓度的概念
第七节 生物利用度
一、口服给药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二、生物利用度的校正
三、应用稳态法估算生物利用度
四、应用肾清除率法估算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五、控(缓)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第八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一、概念
二、非线性药动学方程
三、Km和Vm的测定法
第九节 统计矩理论
一、统计矩
二、生物利用度
三、清除率
四、半衰期
五、吸收动力学
六、表观分布容积
七、稳态时平均血药浓度
第十节 群体药动学
一、群体药动学模型和参数
二、群体药动学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三、群体药动学参数求算
四、群体药动学与Beyesian反馈法
第十一节 药效学
一、间接和不可逆的药物效应
二、在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效应的关系
三、有关药物的效应-时间过程和血药浓度-时间过程
〔附录〕剩余法
第二章 影响药物处置的病理、生理因素
第一节 影响药物处置的疾病因素
一、胃肠道疾病
二、心功能衰竭
三、肾脏疾病
四、肝脏疾病
五、甲状腺疾病
第二节 影响药物处置的生理因素
一、孕妇用药
二、新生儿和婴儿用药
三、老年人用药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 血药浓度与疗效
一、药物在体内的转运
二、蛋白结合率改变对血药水平的影响
三、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四、测定样品
五、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六、结果的分析
七、分析结果时应考虑的问题
第二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建立
一、方法选择的标准
二、建立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三、血药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方法学
一、血药浓度监测意义
二、生物样品处理
三、药物监测的方法
第四节 给药方案的设计
一、根据稳态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二、用计算机设计给药方案
三、叠加法计算不等间隔或不等剂量设计给药方案
四、一点法
五、重复一点法
六、图解法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给药方案
七、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与给药方案
八、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法
九、个体化给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篇 实验室技术
第一章 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和检定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使用
二、常用玻璃量器的检定
第二章 常用分析仪器
一、酸度计
二、旋光计
三、折光计
四、紫外分光光度计
五、红外分光光度计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三章 薄层色谱法
一、薄层色谱法的定义及其分类
二、粘合剂、荧光剂和吸附剂、支持剂
三、薄层板的制备
四、点样
五、展开
六、检出
第四章 气相色谱法
一、概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气相色谱法
第五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概述
二、仪器
三、操作法
第六章 质谱分析法
一、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二、质谱表示法
三、分辨率
四、灵敏度
第七章 热分析技术
一、热分析技术与仪器设备
二、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第八章 溶出度检查法
一、概述
二、溶出度测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方法〕
三、水杨酸校正片校正溶出度仪
四、溶出度仪的使用与维护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测定溶出度品种
第九章 释放度测定法
一、测定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测定释放度品种
第十章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二、醋酸地塞米松片含量均匀度测定及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 实验室安全技术知识
一、实验室安全守则
二、有毒性、腐蚀性药品的安全使用和中毒急救
三、实验室防火和灭火
四、实验室安全用电
第七篇 药用数学
第一章 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药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总体、个体和样本
二、概率
三、误差
四、均数和标准差
五、抽样误差和标准误
六、相对标准差(变异系数)
七、可信限(可信区间、置信区间)
八、正态分布
第二节 显著性测验
一、t测验
二、F测验(方差分析)
三、x2测验(卡方测验)
第三节 回归与相关
一、直线回归方程
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验
三、相关系数(r)
四、计算机程序及操作方法
第二章 药剂学中的数学计算
第一节 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一、溶液浓度表示法
二、不同表示法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
三、溶液的稀释与混合
第二节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及溶液的酸碱度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度
二、盐类的水解平衡和盐溶液的pH值
三、缓冲溶液
第三节 等渗溶液、等张溶液及其计算
一、等渗溶液
二、等张溶液
第四节 化学反应速度及其计算
一、化学反应速度
二、化学反应级数
三、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
第五节 制剂原辅料投料计算
一、注射剂的投料
二、片剂的片重计算
三、栓剂的基质置换价计算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学计算
一、误差、偏差和标准差
二、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三、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第八篇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常见症状的鉴别和处理
一、发热
二、头痛
三、眩晕
四、晕厥
五、昏迷
六、惊厥
七、胸痛
八、呼吸困难
九、咳嗽与咳痰
十、急性腹痛
十一、呕吐
十二、腹泻
十三、便血
十四、黄疸
十五、肝肿大
十六、脾肿大
十七、水肿
十八、血尿
十九、贫血
第二章 常见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
一、感冒
二、流行性感冒
三、麻疹
四、风疹
五、水痘
六、流行性腮腺炎
七、猩红热
八、白喉
九、百日咳
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十一、细菌性痢疾
十二、阿米巴痢疾
十三、伤寒与副伤寒
十四、霍乱与副霍乱
十五、细菌性食物中毒
十六、病毒性肝炎
十七、脊髓灰质炎
十八、蛔虫病
十九、蛲虫病
二十、绦虫病与囊虫病
二十一、肺吸虫病
二十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十三、疟疾
二十四、丝虫病
二十五、黑热病
二十六、斑疹伤寒
二十七、回归热
二十八、恙虫病
二十九、流行性出血热
三十、森林脑炎
三十一、鼠疫
三十二、布氏杆菌病
三十三、钩端螺旋体病
三十四、血吸虫病
三十五、钩虫病
三十六、炭疽
三十七、狂犬病
三十八、艾滋病
第二节 内科疾病
一、支气管炎
二、支气管哮喘
三、支气管扩张症
四、大叶性肺炎
五、肺脓肿
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七、肺结核
八、结核性胸膜炎
九、矽肺
十、风湿病
十一、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十二、高血压病
十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十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十五、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十六、急性心包炎
十七、心律失常
十八、克山病
十九、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十、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十一、肾盂肾炎
二十二、尿毒症
二十三、急性胃肠炎
二十四、慢性胃炎
二十五、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二十六、胃神经官能症
二十七、肝硬化
二十八、糖尿病
二十九、地方性甲状腺肿
三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十一、缺铁性贫血
三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十三、白血病
三十四、白细胞减少症
三十五、粒细胞缺乏症
三十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三十七、过敏性紫癜
三十八、面神经炎
三十九、三叉神经痛
四十、坐骨神经痛
四十一、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四十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四十三、癫痫
四十四、神经衰弱
四十五、癔症
四十六、精神分裂症
四十七、中暑
四十八、晕动病
第三节 外科疾病
一、疖肿
二、痈
三、急性蜂窝织炎
四、急性淋巴管炎
五、急性淋巴结炎
六、急性乳腺炎
七、急性阑尾炎
八、肠梗阻
九、胆囊炎与胆石症
十、胆道蛔虫病
十一、急性胰腺炎
十二、急性腹膜炎
十三、腹外疝
十四、痔
十五、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十六、肛瘘
十七、肛裂
十八、直肠脱垂
十九、肾与输尿管结石
二十、膀胱结石
二十一、膀胱炎
二十二、附睾炎
二十三、睾结核
二十四、鞘膜积液
二十五、精索静脉曲张
二十六、慢性前列腺炎
二十七、前列腺肥大症
二十八、包茎与嵌顿包茎
二十九、肩关节周围炎
三十、手部狭窄性腱鞘炎
三十一、踝关节扭伤
三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十三、纤维组织炎
三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十五、骨关节炎
三十六、骨与关节结核
三十七、下肢静脉曲张
三十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四节 儿科疾病
一、佝偻病
二、婴儿手足搐搦症
三、小儿肺炎
四、婴幼儿腹泻
五、新生儿出血症
六、新生儿硬肿症
第五节 耳、鼻、喉、口腔科疾病
一、外耳道疖
二、耵聍栓塞
三、化脓性中耳炎
四、鼻出血
五、慢性鼻炎
六、鼻息肉
七、慢性鼻窦炎
八、扁桃体炎
九、急性咽炎
十、慢性咽喉炎
十一、扁桃体周围脓肿
十二、咽后脓肿
十三、龋齿
十四、急性牙髓炎
十五、尖周炎
十六、冠周炎
十七、复发性口疮
第六节 眼科疾病
一、脸缘炎
二、麦粒肿
三、睑板腺囊肿
四、急性结膜炎
五、沙眼
六、翼状胬肉
七、角膜炎
八、青光眼
九、白内障
十、视神经炎
第七节 皮肤科疾病
一、湿疹
二、药物性皮炎
三、荨麻疹
四、脓疱疮
五、带状疱疹
六、疣
七、头癣
八、体癣
九、手、足癣与甲癣
十、痤疮
十一、脂溢性皮炎
十二、神经性皮炎
十三、银屑病
十四、鸡眼与胼胝
十五、白癜风
十六、梅毒
十七、淋病
第八节 妇产科疾病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二、痛经
三、滴虫性阴道炎
四、真菌性阴道炎
五、慢性子宫颈炎
六、盆腔炎
七、子宫脱垂
八、流产
九、异位妊娠(子宫外孕)
十、妊娠中毒症
十一、前置胎盘
十二、胎盘早期剥离
十三、子宫阵缩乏力
十四、产道异常
十五、臀位
十六、横位
十七、头位异常
十八、正常分娩的处理
第三章 急症处理
一、心脏骤停
二、休克
三、心力衰竭
四、急性肺水肿
五、心肌梗死
六、大量咯血
七、呼吸衰竭
八、呕血与黑粪
九、肝性昏迷
十、急性肾功能衰竭
十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十二、脑血管意外(卒中)
十三、脑水肿
十四、败血症
十五、溺水
十六、电击伤
十七、有毒动物咬蜇伤
十八、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十九、急性中毒
第九篇 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
第一节 计算机硬件概述
一、计算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二、数制和码制
三、计算机系统发展介绍
四、微机的主要品牌及性能参考
第二节 如何选购电脑
一、机型选择
二、内存合理配置
三、软盘驱动器
四、硬盘合理配置
五、显示适配器卡
六、显示器
七、鼠标器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概述
一、软件的概念及分类
二、软件开发技术
三、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与未来
四、计算机语言简介
五、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六、操作系统
七、计算机病毒
第二章 药品代码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药品代码及代码软件
一、药品分类与代码概要
二、西药的分类与代码构成
三、中药的分类与代码构成
四、药品代码系统软件
第二节 功能分类码编码
一、大类与亚类代码组码规则
二、按剂型分类的组码规则
三、药品名组码规则
四、规格码组码规则
第三章 计算机在药学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 药材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一、药学管理软件应当具备的特点
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方法
三、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关键环节
四、上机准备与上机管理
第二节 计算机在药材管理方面的应用实例
一、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系统
二、门诊药房及门诊收费管理系统
三、住院药房及住院收费管理系统
四、药品商品信息系统
五、药品制剂管理系统
六、中药采购、供应管理系统
七、中药调剂及中药收费管理系统
八、行政事务管理系统
九、医疗器材管理系统
十、医疗仪器设备信息系统
十一、医院药品供应、管理、配发、监护自动化网络系统
十二、医院制剂报批报备管理系统
十三、药品检验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系统
第三节 计算机在临床合理用药情报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一、合理用药知识库系统
二、急诊中毒抢救用药系统
三、210种注射剂配伍变化咨询系统
四、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程序包
五、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模型GM(1,1)
六、微机完成ABC分析
七、效价测定的生物统计(2.2)、(3.3)在岛津数据处理仪上的程序
附录
一、原子量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表
三、英制计量单位换算公制单位表
四、常见错用计量单位符号举例表
五、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命名总则
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供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所用的基团名
七、常见无机酸及其盐名的查索
八、常见有机酸的英汉俗名
九、英文药名中常见的符号
十、药名常用词首和词尾
十一、英文化学名称常用数字前缀
十二、国外主要菌种保藏机构一览表
十三、部分国家专利说明书文种及国家代号表
十四、常用酸碱浓度及配制方法
十五、眼用溶液的pH值调整表
十六、注射剂用活性炭质量标准表
十七、常用无机盐和有机酸盐注射液中所含离子毫摩尔表
十八、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补给公式
十九、部分药用油的理化常数表
二十、广用稀释表
二十一、制备较低浓度乙醇1L所需较高浓度乙醇及水的用量表
二十二、希腊字母读音表
二十三、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名称
二十四、阿拉伯、罗马、英文数字对照表
二十五、医药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表
二十六、常用含结晶水药物与无水物折算表
二十七、浴的加热温度与恒定温度表
二十八、稳定湿度溶液表
二十九、硫酸溶液的稳定湿度表
三十、化学试剂规格表
三十一、干湿球温度计,相对湿度表
三十二、干燥剂表
三十三、封瓶口剂及瓶签保护剂表
三十四、冷却用混合物表
三十五、抗冻混合物(溶液)表
三十六、粘合剂表
三十七、污物除去法表
三十八、药物批号、期限辨认
三十九、部分国家(地区)英汉名称对照表
四十、药物粉末的等级
四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筛和工业用筛的关系
四十二、空胶囊分装药品规格的选择应用
四十三、人工胃液、肠液、泪液及唾液
四十四、常用液态药物相对密度及其折合数量
四十五、常用液态药物每克和每毫升的滴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