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

众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玉洁,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正午故事》主笔。

在碎片化时代仍保有专注的写作热情,相信总有一些人事、文字值得留存。

谈及写作,她说:“文学,是一个不老的梦,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逼一个写作者经过长年的寂寞岁月,啃食自身细密的经验,啃食爱、痛苦、绝望,啃食一切,然后以想象,以艰苦的努力,凝成独特的声音。”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郭玉洁
出品人:
页数:273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1
价格: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201207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非虚构 
  • 纪实 
  • 郭玉洁 
  • 中国 
  • 散文随笔 
  • 文学 
  • 文化 
  • 叙事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对于书籍的挑剔,大概源自于后来向编辑约书评生成的怪僻好。 一本好书的质量在于令人欲罢不能地阅读之外,更深层地是走进内心发现未解的疑惑以及找寻解答。阅读无关地域无关季节,阅读是恰如其分获得你所需要的一切,并为之疯狂沉迷。 作者郭玉洁,在此之前,我承认我并不认识...  

评分

小时候,故事是打开世界的一扇门,通过不同的故事了解大千世界,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些经典的故事代代相传,传递的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精神。长大后,当理性思维占据大脑,听得故事越来越少,更多的被叫做案例,带着某种研究的目的去听,失去了听故事的趣味性。 总有没走...  

评分

Blue编辑 活着,这个话题本身就带有比较严肃比较沉重的韵味在其中。因为活着和人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记得之前曾经看过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活着》,这部作品里面讲述的故事可以说就是相当悲惨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一生,可以说放弃了很多在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来看...

评分

作者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亲身去经历很多的文化,在台湾的文学讲台倾听文学大师的声音。在泰国体验真正的工匠生活。去乌兰巴托往北,了解一个完全不被世人所知的国度,在柏林墙两侧了解东西德的文化差异。 通过非虚构的文学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以及深入在该...  

评分

不认识作者、不熟悉内容,这样一本全新的书展开在读者面前,拿什么去吸引人阅读? 显然,《众声》做得还不够好。 01 《众声》被定位为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什么意思,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这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有想象的好,也没有多差,就是略显寡淡,写吴明益那篇稍微有点意思,其余有些读过,感觉集结成纸书,人的内心预期就推高了,还不够好

评分

文字很温润。没有想象中的好。

评分

郭玉洁写得好,喜欢作者写场景的切入,总有几笔轻拂下来。聪明又敦厚真诚,读着读着就会去相信作者。(编校的不是特别仔细,比如阎连科的书名是《发现小说》,原文写成了《发现真实》。)(来自月薪2300的温馨提示:十八篇写作者作业按目录在网络上检索来读就行了,不必买书。)

评分

虽然偶得佳句,但都是在特定的话题下才能见到,更说明作者缺乏的并不是写好文章的能力,反而是作为记者,缺乏追根究底的决心,所以大部分篇章显得很表面化,该诉诸理性的时候总是在体现情绪,这属于护短吗?有些对话描写更是糟糕。——总的来说是借众生相来讨论文化及政治,可众生刻画不深入,文化及政治议题也非常分散,除了作者比较熟悉的台湾,可以看出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思考,于情于理都非常扎实,台湾老兵和朱天心两篇尤佳。张枣一篇序列较前,让我大倒胃口,这种感觉在最后陈忠实一篇又一次出现,记者?有点缺乏职业精神吧。

评分

由于《忽左忽右》郭玉洁的访谈开始看这本。但我不喜欢的部分想来其实颇为意外,说起来在郭老师一直处于“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中心,但好像还是有点把握不好作者/创作者的界限和在场感。总觉得很多文章都自己先代入了立场去共情,所以合作者相对相似(文化、语境等)的人她就好理解,比如吴明益、朱天文之类的台湾的几篇,和作者离得很远的人她就写得很流于表面,比如内蒙、何伟和几篇讲柏林的。另外是感觉明明是70后的郭老师却有点老气横秋,好像对年轻人有着无可奈何的批判感,又对漫长孤寂的写作有点意外的自我陶醉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