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洁,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正午故事》主笔。
在碎片化时代仍保有专注的写作热情,相信总有一些人事、文字值得留存。
谈及写作,她说:“文学,是一个不老的梦,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逼一个写作者经过长年的寂寞岁月,啃食自身细密的经验,啃食爱、痛苦、绝望,啃食一切,然后以想象,以艰苦的努力,凝成独特的声音。”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暗黑色的封底配以白色的文字,加上不知怎么形容的红色腰封,显得十分阴沉,倒也符合《众声》这个题目,倾听大众的声音,我想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沉默已久,急需诉说的声音。而作者能将这些声音汇聚起来,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大众,想必也是费了不少精力。 对于作者,我并不熟悉,...
评分 评分第一次这么长篇的写评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写的不够好,描述的不恰当,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够清楚望请见谅!一本书每个人的看法和感悟肯定是不同的!我能表达的仅仅是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同看法可以私下交流! 《众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想起佛家语的芸芸众生!觉得会是...
评分一 既然今天是女人的节日,就选一本女作者的书,郭玉洁的《众声》。 作为认识多年却并没有熟到洞悉她所有生活状态的朋友,时隔近十年后,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与她再次相遇。主婚人的她,穿着一件长衫,像十年前初识时的儒雅,一席话缓缓道来,让台下的我感慨时间流逝,忍不住泪...
评分“苏珊.桑塔格说,写作,是因为内心有痛苦,非要表达不可。伟大的文学,是一个不老的梦想,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逼一个写作者经过长年的寂寞岁月,啃食自身细密的经验,啃食爱、痛苦、绝望、啃食一切,然后以想象,以艰苦的努力,凝成独特的声音” “而这一切,以创造、永存...
郭玉洁是喜欢的正午作者,她的回信简单、肯定、直言不讳,书里所选的十八篇稿件亦承袭了一贯的风格,短句错落好读,叙述始终贯穿着一股气。非虚构似乎模糊了报道和随笔之间的界线,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远距离观察很难不设立场。写萧红、张枣、同时代的媒体人成长的那几篇最感兴趣,个人情感表达也最充分。写吴明益和杨牧两篇,观察很敏锐,细节非常抓人,整体又功力很深,一定是数周、数月的素材积累才能写就的。她展示了天分和积累在写作上的成果展现,一日一日,在自我否定和狂喜之间一点点写下去,写得更好一些,慢慢接近理想的完美作品。
评分我想,“理想主义”、“理想主义者”今天还活着,它会活在每个时代。
评分虽然偶得佳句,但都是在特定的话题下才能见到,更说明作者缺乏的并不是写好文章的能力,反而是作为记者,缺乏追根究底的决心,所以大部分篇章显得很表面化,该诉诸理性的时候总是在体现情绪,这属于护短吗?有些对话描写更是糟糕。——总的来说是借众生相来讨论文化及政治,可众生刻画不深入,文化及政治议题也非常分散,除了作者比较熟悉的台湾,可以看出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思考,于情于理都非常扎实,台湾老兵和朱天心两篇尤佳。张枣一篇序列较前,让我大倒胃口,这种感觉在最后陈忠实一篇又一次出现,记者?有点缺乏职业精神吧。
评分这本书太好了!
评分郭玉洁是这样可贵的写作者:对人和时代都怀抱不自溺的敏感。写字的人,敏感不难,自溺难逃,一不留意格局就定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