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洁,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正午故事》主笔。
在碎片化时代仍保有专注的写作热情,相信总有一些人事、文字值得留存。
谈及写作,她说:“文学,是一个不老的梦,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它逼一个写作者经过长年的寂寞岁月,啃食自身细密的经验,啃食爱、痛苦、绝望,啃食一切,然后以想象,以艰苦的努力,凝成独特的声音。”
发表于2025-04-11
众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众声》这本书拿到手,慢慢地读,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对待以往的书,都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写评,然后交作业。对《众声》却不是这样。一点儿也不着急,就那样悠悠然地读着每一篇文章,然后还要细细品味一番——只是不知道,自己品味到的那点儿东西,是不是就是郭玉...
评分 评分对于书籍的挑剔,大概源自于后来向编辑约书评生成的怪僻好。 一本好书的质量在于令人欲罢不能地阅读之外,更深层地是走进内心发现未解的疑惑以及找寻解答。阅读无关地域无关季节,阅读是恰如其分获得你所需要的一切,并为之疯狂沉迷。 作者郭玉洁,在此之前,我承认我并不认识...
评分《众声》这本书拿到手,慢慢地读,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对待以往的书,都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写评,然后交作业。对《众声》却不是这样。一点儿也不着急,就那样悠悠然地读着每一篇文章,然后还要细细品味一番——只是不知道,自己品味到的那点儿东西,是不是就是郭玉...
图书标签: 非虚构 纪实 郭玉洁 中国 散文随笔 文学 文化 叙事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郭玉洁写得好,喜欢作者写场景的切入,总有几笔轻拂下来。聪明又敦厚真诚,读着读着就会去相信作者。(编校的不是特别仔细,比如阎连科的书名是《发现小说》,原文写成了《发现真实》。)(来自月薪2300的温馨提示:十八篇写作者作业按目录在网络上检索来读就行了,不必买书。)
评分由于《忽左忽右》郭玉洁的访谈开始看这本。但我不喜欢的部分想来其实颇为意外,说起来在郭老师一直处于“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中心,但好像还是有点把握不好作者/创作者的界限和在场感。总觉得很多文章都自己先代入了立场去共情,所以合作者相对相似(文化、语境等)的人她就好理解,比如吴明益、朱天文之类的台湾的几篇,和作者离得很远的人她就写得很流于表面,比如内蒙、何伟和几篇讲柏林的。另外是感觉明明是70后的郭老师却有点老气横秋,好像对年轻人有着无可奈何的批判感,又对漫长孤寂的写作有点意外的自我陶醉感。
评分除去一篇名之為虛構的同性小說外,其餘篇章都是“政論性”隨筆。採用去年最流行的斷行式排版——很困惑,感覺作者應該是不會同意這樣的編校才對,文中更是有幾處明顯的錯別字......全文有個中心思想:當代青年,看書太少,應該多讀書,多關心政治。
评分没有想象的好,也没有多差,就是略显寡淡,写吴明益那篇稍微有点意思,其余有些读过,感觉集结成纸书,人的内心预期就推高了,还不够好
评分郭玉洁是喜欢的正午作者,她的回信简单、肯定、直言不讳,书里所选的十八篇稿件亦承袭了一贯的风格,短句错落好读,叙述始终贯穿着一股气。非虚构似乎模糊了报道和随笔之间的界线,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远距离观察很难不设立场。写萧红、张枣、同时代的媒体人成长的那几篇最感兴趣,个人情感表达也最充分。写吴明益和杨牧两篇,观察很敏锐,细节非常抓人,整体又功力很深,一定是数周、数月的素材积累才能写就的。她展示了天分和积累在写作上的成果展现,一日一日,在自我否定和狂喜之间一点点写下去,写得更好一些,慢慢接近理想的完美作品。
众声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