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从事美术创作及哲学和美学研究,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黄药眠、童庆炳。近20年来的教学科研领域主要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特别关注比较现代化和中国农民问题。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
政治学、社会学类包括: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
《社会政治引论——政治的社会联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比较社会学引论》,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打开视域——比较现代化研究》,2004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为人民服务》(与宋强合著)2003年,经济日报出版社。
《赢得国家形象》,2002年,河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新中国外交启示录》,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转型的中国》,1994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哲学、美学类包括:
《绵延与断层――中国波普》(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
《美术批评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2000/2011)
《基督教与美学》(重庆人民,1990/1997)
《在哲学的极限处》(作家出版社,1988年)
《西方文艺理论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杂文集:
充实的惆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发表于2025-01-13
打开视域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现代化 比较现代化 已有 孙津
这本书的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十多年来学术研究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转型等。另一层含义是说,这些内容大致可归为“比较现代化”这个研究方向,而且它们同时(也可以说从方法论的角度)表明了什么叫比较现代化。在我看来,现在关于现代化(以及比较现代化)的研究即使不能说已整个误入了歧途,至少也明显存在着这种可能。因此,本书的论述一方面说明了这种误入歧途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误入歧途,相关的学术研究应如何对待被我称之为一种“视域”的比较现代化。
我以为自己对上述两方面的理解是有道理的和符合实际的,并且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比较现代化”,常有学生(以及学者)问:比较现代化是什么意思?如果攻读这个方向,将学什么?如何选题?甚至还问这个“方向”属于什么学科、什么专业?我的回答是:随便,只要与现代化有关即可。其实,当今世界又有什么与现代化无关呢?所以,问题在于怎么看待现代化与现代化的真实含义之间有一个关系。我用“视域”这个词来表示这个关系,而此书不仅表明了对现代化诸主要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而且体现了对比较现代化本体形态的把握。
也许,从人们对“专著”的习惯理解来看,本书的内容似乎并不“专一”,而且明显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以及概念不清的“文化”等多种学科或领域。但是,这些内容(包括所谓它们所属的学科或领域)都是在关系到现代化这个意义上统一起来的。换句话说,是“比较现代化”的“专一”研究。因此,虽然本书的部分内容是发表过的,但在此却不是一般的论文集汇编,而是相互关联的部分和问题构成的整体研究。
打开视域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