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當代女作傢,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茹誌鵑遷居上海。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迴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傢。1975年鼕開始發錶作品,1980年發錶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說集《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尾聲》、《流逝》、《小鮑莊》,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係和母係的神話》、《長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誌鵑閤集),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以及《乘火車去旅行》、《王安憶自選集》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流逝》和《小鮑莊》分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奬。《長恨歌》獲“第五屆茅盾文學奬”。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形成是在大學課堂上,“小說傢的十三堂課”指的不是“要成為小說傢所必須上的十三堂課”或是“小說傢去聽的十三堂課”,而是上海復旦大學邀請作傢王安憶駐校上課,透過課堂演講資料的整理而産生這本書,對於大學的文學教育而言,它提供學院的文學理論與小說作者的實務經驗得以碰撞的機會,另一方麵,透過課堂的講述,小說作者的創作觀與教育觀也得到彰顯。
邀請作傢進入大學裏麵演講,西方最為著名的有“諾頓講座”(其中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和艾柯《悠遊小說林》已有中文譯本),但“諾頓講座”的遴選基本上還包含瞭對作傢的高度敬意與認證,也因此講座的演講對象包含瞭許多研究文學的教授,這促使作者的講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積極地在講稿中陳述對於小說的見解與創發新理論,這使得這些講座輯錄包含瞭抽象的創作觀與創作理論。
相較之下,王安憶在復旦大學所開的這門課,對於大學生而言,則顯得相當的充實與實際,甚至可成為培養創作者或小說愛好者的入門書。一方麵她的語言十分流暢,整堂課幾乎都在“講故事”,學生在聽故事之餘,潛移默化中也學到講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麵,這些小說透過她的詮釋與分析得以變成創作的養分,甚至影響到她的創作態度與觀點,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傢對文學、對世界的詮釋,乃至於她對上課的認真與熱情。
王安憶在這十三堂課中,闡釋瞭幾個主要觀點,諸如:好小說都是好神話,小說有其自身的邏輯,而在小說獨立的心靈世界中,作者必須用他的理性將他和人群不調和的情感創造齣作品來,這些觀點有絕大部分都來自既有的文學理論,尤其是寫實小說的創作觀點。而相較之下,馬奎斯的魔幻寫實小說《百年孤寂》的分析則不似其它作品精彩與精闢,從中,讀者不難看齣作者的偏好與專長。
身為一個透過閱讀而“上課”的學生,我相信這門課具有吸引學生的質素,從一個作傢眼中去分析文學作品與從學院教授的理論基礎去詮釋,必定有其不同之處,王安憶對於小說的掌握與她對創作的關注不可分割,在生動的講述中,小說傢的身份與實務經驗在課堂中成為可供分析的經驗來源,而講者豐富的創作經驗恰恰是學院的理論所無法給予及傳授的知識。
發表於2024-12-25
小說傢的十三堂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讀得非常痛苦,最後放棄瞭。 最喜歡的是第一課,關於小說定義的討論,受到很多啓發。 從第二課開始,閱讀變得非常無趣。就好比有人嚮你解釋她或他喜歡的電視劇,然後就把劇情比較詳細的告訴給瞭你——這反而大大降低彆人去看、去讀的興趣。此外,關於“小說”的討論或者講解...
評分從小說中的心靈世界入手,通過對《心靈史》《九月寓言》《巴黎聖母院》《百年孤獨》《紅樓夢》等作品的解讀,來印證自己對心靈世界的描繪。 印象最深的還是對《紅樓夢》的解讀,大概因為其他幾本沒有認真讀過的原因吧。 小說是什麼 “小說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直接描寫…”這裏印象...
評分王安憶認為小說是一個個人的心靈世界,它是獨立於現實世界,有自己一套規則和邏輯的世界。那為什麼小說傢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神界?王安憶說它其實沒有價值,它也解決不瞭現世的問題。它唯一能做的就是樹立一個理想,照亮你的生命,去接近生命的彼岸。 對於普通如我這樣的讀者,我...
評分 評分圖書標籤: 王安憶 文學理論 小說 寫作 文學評論 小說傢的十三堂課 文學 文藝理論
東鱗西爪, 不成體統. 唯最後三節-- 小說的語言, 精神, 情感--有可讀處. 王安憶的整體精神都是保守的, 雖然不能說脫節, 但也實在難以翻齣任何新意.
評分寫張承誌的《心靈史》,闡釋得尤為讓人印象深刻。
評分看時已經很失望,唯有直接寫創作的部份較好,其他分析小說的部份都無甚高見。
評分講的真好,看完就想重讀《悲慘世界》《呼嘯山莊》等等等等的書瞭。
評分《約翰剋裏斯多夫》對那一代人的意義可以參考王安憶那篇讀書筆記
小說傢的十三堂課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