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解放學生思想,還學生口腦手的自由。這就要求老師轉變教育觀念,變重教法為重學法,重老師為重學生,重結果為重過程,變注入式為探究式,總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
“對話”無疑是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成為現今的語文課堂中是“座上賓”。如何有效地開展“對話”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緊扣建構主義的四大要素闡述瞭該理論對運用“對話”的指導作用。
從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來看,“對話”主要錶現為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其中尤以學生與自我的對話為核心。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這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麵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建構主義理論為我們提供瞭新的思路,有利於開展有效的“對話”。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意義建構過程,是學生在外部情境刺激下與自我的“對話”的過程。學生麵對教師和文本,要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選擇、篩選、鑒彆,在知識結構中尋找相近或相似的結點並予以改造、接納,完成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要進行意義建構,自我對話尤為重要。《課標》中對此高度重視,指齣:“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化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總在進行著自我對話,內心深處與另一個自我不斷地交流、鬥爭,從而發現自己、評價自己、豐富自己,把自己同作品中的形象進行比照,丟棄自己的局限、偏見、醜陋、愚昧和冷漠,展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包容和創造。這自我對話的過程,是對文學作品産生情感體驗的過程,更是完成意義建構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學生主動與自我的對話,文本就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教師講解就成為枯燥無味的說教。當然這裏不能否認教師的作用。教師在學生意義建構中的任務是使自我對話自覺化、習慣化、理性化。我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最後設計這樣一個話題:你怎樣評價哈爾威船長這個人物?學生的迴答異彩紛呈,最後形成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⑴哈爾威船長是位恪盡職守的偉大英雄,具有捨己救人的品性;⑵哈爾威船長粗心大意,怕負責任,在可以避免的災難發生後,雖然挽救瞭60人的生命,但他怕麵對社會和曆史的懲罰,選擇逃避,一死瞭之。雖然雙方各執一詞,但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調動瞭自我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運用“道德之尺”評價,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如果你是哈爾威船長,你會怎麼做呢?”可以說,學生在這樣的討論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啓迪,自我道德評價體係得到補充和完善,協作、錶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對話”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它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作為教師,應當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協作,在學生與自我“對話”中完成意義建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發表於2025-01-25
對話與建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對話與建構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