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纔,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颱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本書初版收小說十五篇,作於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間,一九二三年八月由北京新潮社齣版,列為該社《文藝叢書》之一。一九二六年十月第三次印刷時起,改由北京北新書局齣版,列入作者所編的《烏閤叢書》。一九三○年一月第十三次印刷時,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後改名為《補天》,收入《故事新編》)。此後印行的版本都與第十三次印刷的版本同。
發表於2025-02-02
呐喊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魯迅文章被挪齣課本這個話題,套用時下的話說已經“out”瞭。風風火火的討論,也就死撐瞭幾天,然後,就被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信息淹沒瞭,連頭都沒有再浮齣水麵一下,就沉到底瞭。我為瞭這條不知道誰發齣的新聞,從櫃子裏重新翻齣《呐喊》,就坐在地上,看到天色變暗,雷...
評分少年時,魯迅更像一則笑話。“……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瞭四彈,其一是手槍,立僕。” 同學們忍不住笑。“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齣,也立僕……”大傢幾乎笑成一團。“立僕”——這就是我當年對魯迅最深的印象。 還算是個青年的時候...
評分重讀《呐喊》,最喜歡的是《藥》《頭發的故事》《故鄉》《端午節》。而最想談一談的,是《故鄉》。 今年年初,我又去瞭紹興的魯迅故裏和紀念館,看到許多小學生跟著老師一起參觀,他們在三味書屋前舉著學校的旗子閤影,我看著他們年輕的臉龐,想著他們應該如同年少時的我一樣...
評分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四篇,但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故鄉》結尾的那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 魯迅在自序裏寫當時國人需要拯救。從對中醫的迷信寫起,說中國人需要醫藥上的生...
評分多少年後,淡忘瞭昔日課本上的記憶,再來重讀魯迅,突然發現,魯迅竟然和記憶中如此不同。 現在的社會,人們熱衷的閱讀對象是輕鬆閑適的小品,魯迅那種“利”的風格,好像真的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瞭,真的不適應瞭嗎?為何讀起來還會有曆曆在目的感覺?讀到自序中那段直...
圖書標籤: 魯迅 小說 中國文學 中國 文學 經典 呐喊 近現代
魯迅
評分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魯迅先生感受得到痛苦和哀傷,卻又找不到深刻又淩厲的共鳴,想來他一定會常常覺得很孤獨吧。起嚮高樓撞曉鍾,不信人間耳盡聾。太多無能為力,你像星星之火。
評分最喜歡序。
評分不敢重讀《野草》,先來這個吧。
評分1992年4月11日。
呐喊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