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藝術傢族中的主要成員,具有著令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甚至是無窮的魅力。一個人自打來到這個世上,在根本不可能用語言去交流的情況下,音樂就在時刻伴隨瞭;然而,當一個人即將“離世”,並在“沉重的肉身”上無法擺脫衰老甚至是衰落跡象時,也完全有可能是音樂的鳴響在耳邊喚起最後的“年輕”,且不說古往今來少男少女們對音樂的癡迷,或者,以音樂來達到癡迷。
上述話語,主要是指人們對音樂的“接受”而言,但“接受”也是人對自己創造的事物的接受。“音樂是為人而創造的”——這一話語的前提是“音樂是人創造的”。不斷地“創造”導緻不斷地“接受”,進而也不斷地導緻“再創造”——久而久之,音樂傢與愛樂者的稱謂也就各自形成瞭,同時,也就是這久而久之,造就瞭一個音樂的曆史。
如果從創造的角度來說,音樂傢應該與愛樂者有所不同,雖然他要考慮“接受”,但職能卻是“創造”(“發明”是創造,“發現”也是創造)。音樂傢更多的考慮是怎樣給人以更好的、甚至是讓人感到新穎與驚奇的“精神食糧”。因此,音樂傢對音樂,以及對構成音樂的材料本身等方麵的“揣度”與“磨閤”,無論如何都要比愛樂者更多一些。他們不但要有滿足當下愛樂者需求方麵的考慮,而且,更要考慮怎樣去“發展”與“拓寬”,並期待未來能給予愛樂者以某種更廣闊的視野,以便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從而也給音樂傢自身以“名實對位”的身份驗證。
但是,又如何走在“前沿”呢?那得先看這之前的人是怎麼走的;再看前人是怎麼在當時就走在“前沿”的;而其後引發的問題是:再後來的“前沿”又是怎樣的一個“閤理推齣”,從而取代瞭前一個“前沿”,以及這一個“前沿”或那一個“前沿”的具體內涵是什麼;為什麼有些“前沿”能維持那麼久進而形成傳統(即使是現在還仍有魅力),而有些就“曇花一現”瞭,等等。麵對如此“不厭其煩”與“咄咄逼人”的追問,我們不能不給予迴答;也一時不好迴答;有時,也不妨還來一個反問,即“不走在‘前沿’行不行?”(由此産生對“前沿”意義的懷疑),但當愛樂者藉助於“接受史”的文化積澱等已經貼近瞭你的所謂“前沿”,並有著進一步的需求時,作為音樂傢的你還能固守嗎?——所有這些,除非我們不想,要麼,就都很容易自然地讓我們陷入趨嚮於某種“努力想迴答與解釋”的沉思情境,而一旦陷入於此,距離由“觸摸曆史”走嚮“音樂研究”也就不遠瞭。
從“需求”導緻“創造”,再從“如何創造”導緻“研究”,這幾方麵雖然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說到底,之間還是有些不同。音樂創作與錶演或許更直接、更現實與更“聲音化”地麵對愛樂者,而“音樂研究”卻雖然也對“音樂現場”充滿著迷戀,但它也必須剋製這種迷戀,從而給予音樂以更為理性的思考。例如,麵對音樂本體,它需迴答“音樂何以成為這樣”;麵對“作品前”的考慮,也需迴答“怎樣纔能這樣”;以及麵對“作品後”的考慮,它也得迴答“這樣以後又怎樣”等等一係列問題。而有問題就得有迴答,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迴答,專門的問題有專門的迴答,久而久之,“迴答問題”本身也成為一種“行當”瞭——舊曰:音樂理論;近稱:音樂學。
一旦人們從事音樂學研究,音樂傢的身份便有所改變,因為:音樂傢“擺弄”的是音響,音樂學傢處理的卻是消化音響之後的“文字”。“文字”的介入,使得更多的人能夠理解音樂;同時,也如上述所說,使得音樂學傢多少遠離瞭音樂現場。他們缺少“掌聲”,更多的是“靜默”。由此,一些人不甘於此且就此遠離;但總會有人堅持做下去,並期待著“便於長久保存”的有關音樂的文字,能夠化入更深厚的文化積纍,以及使音樂能讓人更加熱愛,並産生更廣泛意義的交流。
我所從事的創作專業與音樂學專業有些距離,但我敬重肯於研究音樂的人們,尤其是,作為院長,我更敬重半個多世紀以來為瀋陽音樂學院這所具有光榮革命曆史傳統的學校做齣文化貢獻的人們。因此,在紀念我院音樂研究所成立20周年暨音樂研究室成立55周年的《音樂研究文集》齣版之際,按照與音樂學係係主任兼音樂研究所所長彭永啓教授一同討論的想法,概括瞭以上數言,錶示我衷心的祝賀。
是為序。
發表於2024-11-28
音樂研究文集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音樂 藝術
除彭永啓用柏格森的“綿密”去討論德彪西的那一篇文章以外,無多亮點。作一份20世紀國內音樂史研究書目也好。
評分除彭永啓用柏格森的“綿密”去討論德彪西的那一篇文章以外,無多亮點。作一份20世紀國內音樂史研究書目也好。
評分除彭永啓用柏格森的“綿密”去討論德彪西的那一篇文章以外,無多亮點。作一份20世紀國內音樂史研究書目也好。
評分除彭永啓用柏格森的“綿密”去討論德彪西的那一篇文章以外,無多亮點。作一份20世紀國內音樂史研究書目也好。
評分除彭永啓用柏格森的“綿密”去討論德彪西的那一篇文章以外,無多亮點。作一份20世紀國內音樂史研究書目也好。
音樂研究文集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