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貫穿的思想主綫是: 宗教所體現的陳舊倫理觀麵臨著現代世界的種種挑戰,同時,現代世界所蘊含的種種危機又為新的宗教倫理觀的形成提供瞭機會和土壤。全書分列六章: 一、 現代世界和宗教倫理;二、 當代宗教的倫理取嚮;三、 人與上帝;四、 宗教倫理範疇的現代詮釋;五、 人與不道德社會;六、生命的終極關懷。各章具體生動地介紹瞭現代宗教倫理如何藉助批判手段為自己開闢適閤現代價值尺度的新路。
現代的曙光消解著上帝與神權,但當理性帶來對宗教的懷疑時,處在物質泛濫中的現代人,並不感到充實與幸福,精神的感傷使人們又眷戀起宗教的魅力。哲學傢康德揭示,道德與宗教有內在的必然聯係,道德必然導緻宗教。這為現代宗教倫理提供瞭學理基礎。現代一些目光敏銳的學者注意到,宗教倫理和經濟社會之間存在著復雜與密切的關係,他們開始將研究這一關係納入自己的學術領域,其中成果最為卓著的,當推德國社會學傢馬剋思·韋伯(Max. Weber)。韋伯探討瞭新教倫理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生活閤理發展的因素,他也指齣,東方宗教的理性成分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成為社會經濟閤理化的障礙。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當代人雖然在物質上沒有齣現貧睏化的趨勢,但精神上的貧睏現象卻愈演愈烈,四處彌漫。人們迫切需要得到宗教倫理關懷,對這一發自心靈深處的訴求,當代世界各大宗教作齣瞭各自的迴應,這些迴應帶有不同的色彩,從而錶現齣不同的價值取嚮。
為順應當代社會的長足進步,現代宗教對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自我實現等人的存在範疇進行瞭一係列新的思考。為開闢宗教倫理的新路,一些人企求調和宗教與科學,試圖用科學進化論的觀點說明人的現象;另一些人則為理解當代人類道德狀況,不斷開掘上帝教義的新意。在這方麵,當代具有較大影響的,是捨勒(Max. Scheler)的哲學人類學、潘能伯格(W. Pannenberg)的神學人類學以及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後現代神學。捨勒以為,人是無限製地嚮世界開放的,這種不斷超越與開放的意嚮和行為,其實質是永不止息的奔嚮上帝的愛。人對上帝的開放,是人的全部價值所在,而宗教倫理也建立在人的這一本質之上。潘能伯格強調人嚮世界開放必須以上帝為中心,由此得齣人的一個更重要的特性,即對上帝的無限依賴性。巴特否定現代以人為中心的神學取嚮,斷言人與上帝有無限的距離,從而堅持上帝話語的惟一性,堅持上帝的超越性,堅持神學的自主性。
“愛”、“寬容”、“皈依”、“勇氣”、“焦慮”是宗教倫理的永恒主題,現代宗教神學傢對此提齣瞭不少饒有興味的見解。其中,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傢蒂利希(Paul. Tillich)對“焦慮”作瞭曆史的與類型學的區分和規定,進而離析齣它們在現當代特有的宗教倫理意義。蒂利希指齣,人對自身有限性的意識,錶現為焦慮,這是人從存在的角度對非存在的認識。人的有死性、有罪性和無意義性,就是人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是威脅人的存在的非存在性,對應這三種威脅,便齣現三種類型的焦慮。這三種類型的焦慮相應於西方文明史上三個不同的時期,而在當代人的焦慮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對無意義的焦慮。
當代宗教學者有鑒於宗教理想與現實社會之間的懸殊差距及不協調,試圖運用宗教倫理思想去解析社會弊病,並為人類命運尋找答案。在這些學者中,最為齣類的有美國的尼布爾(R. Niebuhr)和德國的莫爾特曼(J. Moltmann)。尼布爾以為,單靠理性資源或者宗教資源都不足以剋服社會弊病,除這兩種資源外,還可以使用社會強製,將這三者作為互相綜閤的主要資源,社會弊病就有望治理。一個閤理的社會不應隻強調消除強製和衝突,而應強調如何運用理性使強製成為實現道德理想的手段,努力將愛的宗教理想和必要的政治強製結閤在一起。莫爾特曼在希望神學的基礎上,提齣解放神學。他指齣,由於人的受難和解放是人的倫理現實和倫理目標,在危機四伏的當今世界,十字架更具切實可信的意義,它意味著超越個人得救的關注,尋求整個人類解放的可能性。
生命的終極關懷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追尋,由此確立生命的倫理價值,以及相應的對待生命的道義責任。當代宗教界多方麵地錶現瞭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最高的人生理想。
發表於2025-01-08
信仰與人世--現代宗教倫理麵麵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宗教 社科
信仰與人世--現代宗教倫理麵麵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