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浙江省慈溪人,1942年生于天津。“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俗世奇人》等,中篇小说《啊》、《神鞭》.《三寸金莲》等,散文集《珍珠鸟》,文化随笔集《手下留情》、《巴黎,艺术至上》、《倾听俄罗斯》等,画集《冯膜才画集》等多种。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全国奖,并以英、法、德、俄、日等多种语言翻译出版。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发表于2024-12-22
文化批评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冯骥才 文化 批评 未完成 传统文化 人文 社会学 文学理论
书摘
责任感这个词儿已被当今文学界所厌倦。以流行的看法,它像绳索——如果出于作家自身,写作就会如同自我捆绑起来,不得轻松,难以随心所欲、呼风唤雨地过把瘾;如果是来自某某人的要求呢,则是外加的束缚,更谈不上写作的自由了。于是,责任感几乎被当今文学推出门外。以致八十年代初那种“为民请命”的作品,干脆被定性为非文学。
前不久,牛津大学一位博士生写来一大堆问题叫我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作家太注重责任感,因此扼制了艺术创造。问我是否如此。看来,整个世界的文学都讨厌责任感了。
可是,到底什么是责任感呢?
中国作家大喊责任感是在“文革”刚刚终结的七十年代末。之所以这样大声鼓噪,首先是为了使文学对社会生活有“说不”的权利——是为了文学的自由,而不是不自由;同时还为了唤起同行,唤起良知,以笔为旗,以笔为矛。在那个时代,文学的责任感主要是社会责任感,因为那时社会问题压倒一切。倘有人弄些性美的,再高超也不会被理睬;虚无飘渺的武侠言情更会被人们弃置一旁。尽管那种充满责任感、充满激情的文字,常常直白浅露,但这样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一样会有进入自由状态的快感,让人“过瘾”,只不过不是在玩文学。因为它神圣地充溢着社会良心。
不要把那个时代文学的直白归咎于责任感。直白恐怕正是那时代的一种需要。于是,我对那位牛津的博士生说——
责任感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良心。当然作家写作的出发点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出自良心或责任;而责任也并不单是社会责任,它还具有深广的内涵。人道主义同样是一种责任。再有,文化责任感也是一种社会良心。更准确地说,应叫做文化良心。
正像八十年代初我关注畸型社会中种种小人物的命运一样,进入九十年代后,我特别关注在急速现代化与市场化中文化的命运。一方面,由于文化问题跑到台前,变得紧迫和危急;另一方面也许我是文化人,便自觉地关注甚至关切到文化本身。如今,现代化的负面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问题,正在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文化——比如正在被大规模的“城改”所涤荡的城市的历史文化性格问题,至今依然被漠视着。可以说,每一分钟里,我们的城市中都有大批文化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摧毁。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生态关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关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当前城市正走向趋同化的飞速演变中,我相信自己的一种可怕的预感,即三十年后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清一色全是高楼大厦。这是多么迫在眉睫又水深火热的文化问题!文化的魅力是个性,文化的乏味是雷同。那么,为此而呼,而争,而辩,而战,不应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感是一种社会承担。
你有权利放弃这种承担,但没有权利指责责任——这种自愿和慨然担当的社会道义。为了强调这种文化责任,我更愿称之为文化良心。
我们这个白诩为文化大国的国家,多么迫切地需要多一些虔诚又火热的文化良心!P9-11
两个月,断断续续,算是读完了,很好。。目前的建设性破坏,归根到底还是破坏。
评分读过以后对冯老的文化品格肃然起敬。对他夸父追日般的精神感到敬佩。对中国民俗生活的日益流逝感到无奈、惋惜、愤怒和悲伤。
评分对文化保护的诠释
评分对文化保护的诠释
评分两个月,断断续续,算是读完了,很好。。目前的建设性破坏,归根到底还是破坏。
文化批评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