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化,很多人都能有感而發,並且頗有見地。的確,身處擁有數韆年燦爛文化的中國,沒有一定的文化觀是很難以置信的。一談到關於文化研究的作品,幾乎所有的學者、文化人都會不約而同提齣雷同的模式,即研究文化一定得以史為鑒,這是前提。倘若忽視曆史與傳統,那便是膚淺的、不嚴謹的、沒有權威可言,研究者也是缺乏功力的,甚至是一派鬍言。在我國想成為一名齣色的文化學者難度很大,因為你若因循守舊,便很難超越前人,始終生活在“大傢”的陰影中;你若不拘常理、突破創新、標新立異,那就要承受各種“衛道士”的批判與封殺。而且若不按沿襲成形的文字、觀點、風格、邏輯、模式來研究,結果就可能完全被視為“另類”,研究成果就不會被認可,乃至被否定。
造成文化領域“闆結”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過分看重曆史的權重,對曆史發展的原有規律頂禮膜拜,少懷疑,不否定。“曆史是未來的坐標” 、“原有規律繞不過”,對此說法幾乎沒有人置疑,也正因如此,纔會齣現固化的文化研究模式,連學術風格都要整齊劃一。曆史文化之根已深深紮在文人的心中。其二,正因為原有規律極其重要,纔會有為歸納一般規律而齣現的各色各樣、完美的理論體係,並以為可以用此理論體係,達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終極目的。黑格爾的思想體係極其完整,甚至《反杜林論》的主角——歐根·杜林也自命不凡地認為他的哲學可以“終結”一切思想問題。其實,每種體係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與假設前提,而它們又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以至於一個體係剛剛誕生就可能被現實抽掉理論前提,結果是齣盡洋相。現實生活始終領先理論研究,這也是對“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的無奈解讀。
當今世界,正處於人類文明轉型的階段,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正不斷地抽掉現存文明的基石。韆百年來,人類堅信發展中的因果關係,可是在亞原子世界裏,因果關係的概念不復存在,有的隻是可能性。曆史經驗、原有規律在分析現實、預測未來過程中的權重正在下降,這是個令人頗感無奈的趨勢,然而這種無奈卻是世界文明巨大進步的前提,它要求人類更換視角,用新的思想方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再按以往的一般規律指導實踐,則有可能重復刻舟求劍的故事。“不換腦子就得換位子”。對於國傢來說就是被邊緣化,國傢戰略受製於人。沒有文化上的革命。企業競爭、民族競爭、國傢競爭就隻能停留在現有基礎上。不可能發生重大突破性進步。倘若一定得講曆史與原有規律,那隻能得齣這樣的結論,即凡是成功者都是革命派,最本質特徵就是否定曆史,敢於超越,用特殊性突破原有規律製約。
符閤這種特徵的國傢,其文化就是以“星雲型”為標誌的,即強調碰撞、衝突、擴張、否定,麵嚮未來,以探索、徵服未知為導嚮,受曆史沉澱的影響較小,或有選擇地接受曆史的經驗。這種國傢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屬於食肉動物,是掠食者,其思維方式是警惕而又富於攻擊性,處於主動,隻關心吃與被吃這兩件事,相應的行動也以屹或逃為主。上述描述在現實中的載體就是美國,它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國傢之一。它的成功在於它無“根”( 曆史短,吸收歐洲文明的精華,剔除瞭糟粕),隻是目前美國文化開始進入 “尋根之旅”,即把自己的經曆模式化、固定下來後再去“格式化”其他文化,比如“華盛頓共識”就充當瞭美國格式化全球的主要工具,當然它也是美國文化有根化的標誌。不過,美國社會的智者們也在反省,並提齣如何確保活力的建議,如約瑟夫·奈的“軟實力”,布熱津斯基的“大抉擇”,以及亨廷頓的“我們是誰”等。
與“星雲型”文化相對稱的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樹根型”文化。這種文化的現實載體的思維方式與食草動物相似,隻關注一件事,即是否被吃,若是則跑,若非則和平共處,基本處於被動,不會主動打彆人的主意。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樹根型”文化重視曆史沉澱,喜歡從曆史中尋找現實的依據,熱衷於各執一詞、互相爭辯,也就習慣於內訌而不擅長“走齣去”,不願意考慮“天際綫那邊的事情”,堅持曆史原教旨主義,認為原有規律可以解決一切,隻要不斷反省、提高修養,就可以“治國平天下”,進而趨於保守、封閉,以搞體係為榮。在對待掠食者的威脅時要麼迴避,要麼將其同化,成為“樹根”的新枝。不過,福禍相倚,並非全中國人都是如此思維,鄧小平的“三論”(貓論、摸論、不爭論)卻有意無意地否定瞭“樹根型”文化的特徵:用“貓論”的現實主義對待一切問題。擺脫曆史的製約(對“兩個凡是”的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對階級鬥爭的否定等);“摸論”則體現以探索為主、不搞體係的原則:“不爭論 ”等於給創新以空間,鼓勵嘗試、糾錯,乾瞭再說,不急於定性,不在意言行是否有曆史依據、符閤文獻精神。
恰恰是這種“樹根型”文化社會中的“叛逆”,纔帶來中國二十幾年改革的成就,並用事實達到“解放思想”的目的,使中國人能夠創造“經濟奇跡”。隻是他的這種不動聲色的超前意識並未給文化界以衝擊,使人們意識到文化人應該錦上添花,沿著鄧小平的思想為創新社會提供土壤與文化基礎。
21世紀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原有規律的邊際效用在遞減,傳統文化的前提被抽掉,“非典型”的變化成為潮流,無拘無束的創新大行其道。在這種環境下,提升國傢競爭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的革命與轉型,即由“樹根型 ”轉嚮“星雲型”,把“創新是民族之魂”落到實處。
這種轉型注定是漫長而痛苦的,不經曆幾次大挫摺與痛苦的磨難,很難達成發自內心的共識。集體處於“樹根型”文化影響下的遠東地區目前正在遭受被曆史問題糾纏不清的睏擾,上自政府,下到百姓,情緒越來越激動,態度越來越堅決。韓國人甚至不惜以自焚、集體切手指等方式來錶達感情。現實與本地區發展的曆史邏輯並不一緻。歐盟的齣現無疑提供瞭一種新思路,隻是遠東地區的文化碰撞尚未經曆“八十一難”,還無法享受“正果”。
發表於2025-01-02
問鼎21世紀新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文化
問鼎21世紀新文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