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無意間在書店翻到這書,我照往常隨意從中間讀起,卻沒如往常隨意放下。
一讀就讀了半個多小時。
後來買回家,逢人就推薦這本書。
「拿去看看,別老是這樣過。」我說。
起初以為是因為那時的生活陷入了泥沼中,或者是因為自己渴望和主角克里斯一樣,能夠離開複雜的人際關係、離開不在喜愛的工作、離開可笑的物欲社會...,後來在不同的日子裡又看了幾次。想想,不是那麼簡單。
那一年,克里斯把全部是A的成績單寄回家,捐出所有的財產。他成為「亞歷山大超級游民」,先漫遊了美國西部,最後到達了阿拉斯加。 112天以後,他在這塊心中的夢土死去。
年輕人那時只剩30公斤,遺體旁散落著梭羅、托爾斯泰和傑克倫敦畫著線的書,其中一頁的空白處寫著簡短的遺言:「我已過了快樂的一生...再會...」接著他為自己照了張相,再鑽進母親為他縫製的睡袋中,死去。那年他24歲。
我想,有一種餓是文明餵不飽的。即使加上了感官、物質和人群也無能為力。
只有透過一種刻意的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孤獨,將全部的自己投向曠野,生存的原始悸動和心靈的飽足才會發生。
只是很多人忘了、或是放棄了。
書中有一段,我用力畫上了線。那是克里斯寫給旅途中相遇的80歲老先生的話。
「這麼多人活得不快樂,卻不主動改變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受到安全、服從、保守主義的生活制約...其實安全的未來最傷害人心中冒險的靈魂。人的靈魂中,最基本的核心是他對冒險的熱忱。」
你也看看這本書吧。別老是這樣過。(文/鴨子)
发表于2024-11-02
阿拉斯加之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从13号到21号,看了5遍多的片子,是的,一周的时间几乎都在看这个片子,这部惊心动魄但异常真实的片子,就算再高明的作家或者编剧大师,都编不出这样一个完美的故事,因为它真实,真实地让人害怕。我被这个故事彻底震撼了,虽然有人说原著比电影要好,我没有看过原著,但通过...
评分错字、漏字都不计较了,整本书设计都太失格调,从封面到封底,没能找到一页上眼的,出版社还自吹自擂弄个了“小红帽”,唉~~。最不解的是,居然在首页来上个“成就商业阶层事业与生活的梦想”的口号,湛庐文化纯SB!!!
评分还记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介绍说McCandless 捐了所有的钱,离开家,抛弃父母对他的期待,walk into the wild, 连地图、指南针都不带,最后死在了荒野,我有些鄙视这孩子,想要追求自由或许可以理解,但为啥连活命的东西都不带呢?还拿这件事跟我妈说,我妈也说这个人是疯了。...
评分今年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Jack Kerouac的《在路上》发行了50周年纪念。过去的50年,肯定有人看到这书之后,心血来潮,跑出去,自我放逐。 人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里,幻想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可能会过上的其它生活。然而我们短短的一生,实在承受不了太多的可能。很...
评分电影的开始说了拜伦的一首诗: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
图书标签: 阿拉斯加之死 旅行 生命 小说 思考 美國 自由 纪实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
真實故事
一個甫以優異成績自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何放棄一切四處漂泊?為何無聲殞落於阿拉斯加的曠野中?為了逃離沉重的家庭桎梏?為了躲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抑或為了探索心靈的原鄉﹑追尋生命中的美與孤寂?藉由他留下的謎樣日記﹑書本及信件,作者追溯這名青年的尋夢之旅,試圖解開這些疑問......
撼動生命的真人真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
1992年阿拉斯加山脈北緣,一部廢棄的舊巴士裡,傳來陣陣屍臭。睡袋裡裹著一個年輕人,身旁散落幾本書、和一本簡短如謎的日記,他究竟是誰?為什麼死在荒野之中?在孤寂而寒冷的阿拉斯加,他在追尋什麼?
当年给我很大的震撼 彻底思考人生方向 当时看这本书时很累
评分让我重新开始思考未来
评分阅读时,脑海中总浮现电影中丰满的人物和旷野狂野的呼唤,克里斯,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代表了太多害怕理想主义被讽刺的人,但他做到了,最终的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有讀過這種作品,還是書沒有停留在對曠野的描寫或者對那種逃離感的敘述,而是通過他者的回憶與主人公的日記交錯,慢慢讓人看到一個能真正放逐自我和生存在曠野的人,背後錯綜複雜的感情、思想、情緒和靈魂的變化與發展。
评分当年给我很大的震撼 彻底思考人生方向 当时看这本书时很累
阿拉斯加之死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