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尼亞·伍爾夫1882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書香名門之傢。 維吉尼亞天分很高,從小就立誌要當作傢,二十二歲時開始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等報刊上發錶文章。但維吉尼亞本人身體不好,且有神經病的底子。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小說――她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創者之一,這方麵的小說代錶作有《雅各的房間》(1921)、《黛洛維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海浪》(1931)等書。在小說創作之餘,她還寫瞭大量的文學評論,收入《普通讀者》(1925)和《普通讀者二集》(1932)等書之中,此外,她的作品還有傳記和女權問題論著《自己的一間屋》(1929)。
1941年,維吉尼亞在鄉間的住所寫完瞭她的最後一部小說《幕間》,便又一次陷入瞭精神病的痛苦之中。於是將自己勤奮寫作的一生結束在一條河流之中。
這本書主要選自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普通讀者》、《普通讀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間》,多為伍爾夫的讀書心得和感想,而且寫得比較隨意,不拘一格,故稱為“讀書隨筆”。主要內容有:如何讀書,書和女性生活有何關係,如何看待名字名作,以及如何評價當代文學。
我喜歡Virginia Woolf.也喜歡《時時刻刻》裏,妮可基德曼塑造的她。Woolf的書,讓我初步對女權主義有瞭那麼一些感覺。 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一直不覺得,也想象不到那個年代的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待遇。這個待遇是整個社會長期所形成的風俗,觀念所造成,並不是誰的錯。曆史...
評分適閤的睡前讀物。我極喜歡弗吉尼亞寫托爾斯泰和妥斯托耶夫斯基那篇,她很知道俄國人的特點:他們是具有貴族氣質(許多作傢有爵位)也可能窮睏潦倒;他們一時風度翩翩,一時醉得不省人事。托爾斯泰是否比同時代的所有作傢更好?很難迴答,但無疑生活在中産階級或上流社會的所有...
評分開篇就看到這樣一句:一個人可以對彆人提齣的唯一指導就是不必聽什麼指導,你隻要憑自己的天性,憑自己的頭腦得齣自己的結論就可以瞭。看完之後感覺沒必要看瞭呢,說到底不管學什麼看什麼都是要自己分析得齣自己的想法。 她還有個觀點我很認同,想瞭解小說傢創作...
評分伍爾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在咱國年輕人中的知名度應該是她料想不到的,但這也得歸功於美國大片《The Hours》,讓偏好文學文藝的人們看到一個有同性戀傾嚮的女作傢,備受抑鬱癥的摺磨,最終投河自殺,這樣的一個故事。拋開這種好萊塢式的炒作與扭麯帶來的盲目崇拜...
評分或許她是第一個用女性視角審視自古至她那個時代的書和寫書人。她說,女人寫書的時候不要帶著不平,憤恨,委屈,不要因為自己的性彆而有所抱怨,否則便不能發揮完全的纔華瞭。 她站在自己的世界裏,語氣堅定的發錶對書和人的評論,不甚關心周圍。 看完這書,覺得就像是和一個固...
伍爾芙寫的作品都太不熟,看起來瞬間少很多樂趣
评分有些道理至今讀來仍不過時。
评分但是,話又得說迴來,我們讀書時,誰會抱有這樣的預期目的?我們熱衷於做某件事情,難道就是因為這件事有實際好處嗎?難道追求樂趣,就不能作為最終目的嗎?我們讀書,難道不能說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嗎?至少,我是這樣的——我有時會這樣的想象:到瞭最後審判時,上帝會奬賞人類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徵服者、偉大的立法者和偉大的政治傢——他們會得到上帝賞賜的桂冠,他們的名字會被刻在大理石上而永垂不朽;而我們,當我們每人手裏夾著一本書走到上帝麵前時,萬能的上帝會看看我們,然後轉過身去,聳聳肩膀對旁邊的聖彼得說:“你看,這些人不需要我的奬賞。我們這裏也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隻喜歡讀書。”
评分伍爾芙的優秀之處不在理論,倒讓我想起川端“熱愛文藝的少女的說法”,她的某些略帶女權的立場反而讓人不舒服。這裏我甚至可以說我崇拜阿倫特一生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所持的立場“達到隻有女性纔可以達到的高度”,以一種更女性的方式洞察“人生的意義何在”。繁瑣與簡潔,優雅與隨意,偏執與嚴肅,這一切在伍爾芙身上沒有構成一種緻命的敵對和矛盾,也沒有演化成精神。所以她是年少的事件。
评分: I106/2225-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