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真,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曾任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历史系、所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致力中国历史上儿童生活与健康问题研究经年,发表相关中西文论文数十篇。成书者包括《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1995)、《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1999)等,另编有《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这种书不好做,但作者还是做下来了,佩服他的啃书精神。另外,他不是单单的资料收集和归类,他对历史上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以及诸多方面都作了思辨性论述,有一定的深度。相对而言,上回看的《谁念西风独自凉》就过于单薄了。
评分不可多得!这本书非常认真,作者研究了大量史料,从中推演出中国人的童年地图。中国人的童年有何特色?中国的幼儿教学如何发展?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影响家长焦虑?中国的儿童为何自小就被期待成为“小大人”?中国的童年与西方的童年有何不同?种种问题,作者都努力尝试在书中...
评分这种书不好做,但作者还是做下来了,佩服他的啃书精神。另外,他不是单单的资料收集和归类,他对历史上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以及诸多方面都作了思辨性论述,有一定的深度。相对而言,上回看的《谁念西风独自凉》就过于单薄了。
评分这种书不好做,但作者还是做下来了,佩服他的啃书精神。另外,他不是单单的资料收集和归类,他对历史上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以及诸多方面都作了思辨性论述,有一定的深度。相对而言,上回看的《谁念西风独自凉》就过于单薄了。
评分非常详尽的中国儿童史,能以此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印象颇深的论点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割裂与延续;承担了成人责任的孩童不算孩童,因此童年具有“非普遍”和“不固定性”;儿童具有其立场与感受,而非受被动的受惠者或受支配者。果然一代童年有一代童年的苦。
评分無趣
评分版本:台版未阉割,下过苦功,资料详实
评分無趣
评分中國兒童史的重要參考書。至於兒童「主體性」的確立,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豆瓣條目有誤,此書雖為熊先生多篇論文之集合,但並非是《慈航》(A Tender Voyage)的中文版,後者加入了許多關於性別議題(女童,母親)的論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