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市一个大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练习写作。189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获得成功。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以后陆续发表的《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小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思想曾一度陷入危机。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
发表于2025-02-07
死于威尼斯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看《死于威尼斯》 译文10年出版的精装版《死于威尼斯》收录了《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在我看来,这两个中篇都是在探讨“美”与生活、与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死于威尼斯》:美的追寻与生命的失落 《死于威尼斯》主要讲述生活紧张严肃的作家阿申巴...
评分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上译的,速速翻完,毫无感觉,翻出记录来,打的居然是三颗星?!额的神,真为自己的无知浅薄而汗颜。 这次读的是Michael Henry Heim的译本,前头有Michael Cunningham的推荐,封面上的一句话是" A haunting new translation"。果然没读两页就有haunting的感觉...
评分 评分威尼斯是古代没落的商业中心,现代繁华的旅游胜地。但是在我眼中,他始终带着隐隐的死亡的气息。 十一月的威尼斯,刚受过海水漫城的洗礼,游客减少,气温降低,一切都开始趋于萧条。我想起了电影《威尼斯疑魂》,这部1973年的电影在2012年的票选活动中超越奥逊•威尔斯的《...
评分毫无疑问,威尼斯这座城,是“美”这一概念在世间的化身,然而它必然沉沦的命运,却给了原本无限的美一个有生的期限。拜伦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那么威尼斯是否属于宿命? 我是因为对这座城的兴趣,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威尼斯之死》,因为这部电影,又去找了这部...
图书标签: 托马斯.曼 德国 小说 德国文学 死于威尼斯 外国文学 托马斯·曼 文学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是作家当时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这个艺术家悲剧也更具有象征意义。已经攀上荣誉顶峰的新古典主义大师阿申巴赫在功成名就后,对成就产生怀疑和不满,感到自己的创作走入了死胡同,文思枯竭。他的威尼斯之行正是他告别理性主义,转向古希腊审美精神,寻找感官和道德之间平衡的开端。然而追求精神美或形体美的唯美主义并没能解救艺术家走出陷入的困境。过分沉迷于酒神精神同样导致另一种危机。燃烧的激情一度使他文思如泉涌,写出细腻温柔,字里行间闪烁着爱情光辉的优美文字,而同时也刺激他固有的本能和欲望,使他陷入情感倒错、丧失道德和尊严的境地,不能逃脱悲剧的结局。
么看完,我受不了这文风……应该说现在我完全读不进翻译作品
评分既充盈着对感官形体的诗情般赞美,又时时穿插着对它们的潜在威胁的沮丧和不安。明暗相交,名符其实的水晶多棱体结构和映象,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影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之时,托马斯自己也会被弄得目眩神迷。听从富于象征性的暗示,打破日常起居和从事写作的有规律生活,来到远方陌生的环境中,自由释放出平素理性禁锢下的冲动,一边独自品味内心的潮涌,一边又不知不觉地为其裹挟而去。这死亡之旅必定相当孤独,生命的历程同时也是死亡的进程这样一个辩证道理。阿申巴赫未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因沉溺在对美的偶像的迷醉中,并不回避死亡的到来,在流逝夜色中恍惚见到故乡那只古老的计时沙漏,不多的赭色沙子,正在快速下泄,形成小而急的漩涡。他身不由己,心甘情愿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评分版本不好。以后再不买燕山出版社了...!
评分疯了,日本现当代作家是不都喜欢托马斯曼,为毛感觉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评分能够把人物的特征描绘得如此细致的真是很少见,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有一种独特的含义,是作者赋予了灵与肉所以让读者感触很深。
死于威尼斯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