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1937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2-23
勿失良辰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时机如稻草 ——读索尔贝娄《抓住时机》 ■ 东渔 细致描述人物处于困境中的状态,刻画此状态下的心灵纠结,这个特点在索尔贝娄的两部小说里比较显著,分别是《赫索格》和《抓住时机》。这两部作品透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个体在人群中被孤立,显得异常无助...
评分《抓住时机》似乎是索尔•贝娄的著名作品里最为独特的一部——它并没有涉及“某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仅从篇幅来看,它出奇得短,讲的只是一个人在一天中发生的事。可这一天的故事,差不多就可以概括这个人狼狈而仓促的一生——而这个狼狈而仓促的人,或许可以代表我们中...
评分p3“袖口总是使他那双小手扭捏不安。”"The cuffs embarrassed the hairs on his small hands." 改:毛呢?(笑) p4“他后退了一步,仿佛要置身于自己之外,更好地瞧一瞧他自己的衬衫。他这一瞥却显得滑稽可笑,实际上是对自己不修边幅的一种嘲弄。”"He went back a step, as...
图书标签: 索尔·贝娄 美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 SaulBellow 美国 文学 学术
索尔·贝娄,1915年7月10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后来在美国芝加哥长大成人,是享有盛誉的美国当代作家。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译者把很多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偶尔会有误导。2)原书斜体基本未反映,偶尔加引号表示。
评分已评。
评分无聊地看完了,太普遍了,描写不细致,大多是骗子的疯言疯语,跟不上作者的思维,还好篇幅不长。。。有的地方看不懂。
评分还是喜欢,“只争朝夕”这个译名。
评分妙译误译都不少...
勿失良辰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