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谈佛》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1.以语言比较与溯源的角度,论证“佛”并非“佛陀”的简称,而是两种不同外来语言的音译(先有“浮屠”、“佛”,后有“佛陀”之词汇)。并推论当时佛教传入具有两种途径。——此切入点甚妙,非精通当时周边诸种语言不能为。 2.总结曰“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这个规律...
评分本来想看看大家对佛的理解,结果满篇的学术钻究,基本属于看不懂,对佛本身的探讨好像很少,草草翻阅而过。
评分对于佛教有丁点兴趣的,或有点模糊的信仰但有不太清楚佛教究竟怎么回事的人都会想要翻开这本《谈佛》读一读 - 有关语言学与佛教研究 原来只知道季先生懂着一门古代的东方的一种语言,但很好奇那样一门无人能懂的语言又有何用?没想到研究佛教是可以借助语言学的。浮屠与佛的问...
评分 评分一直很仰慕季老,国学大师,更仰慕的是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品质。上了大学后,人生开始越来越迷茫,想要找到自己的路,或是信仰之路,无奈只是徒增苦闷。 季老的谈佛,一如既往的充满着平静,起初以为是谈一些佛的教义,谈季老对佛教的理解,对佛家经典的讲解,对佛教本核的探...
季老对学术严谨的态度真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人的逻辑思维赞。
评分季老说了,他不是什么国学大家。陀火罗文,贝利文,古中亚和印度的语系。。。
评分在机场等候晚点的飞机买的书,厚厚一本近日才翻完。无关信仰,纯学术探讨。
评分: B948-53/2484-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