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莫言
出品人:
页数:344
译者:
出版时间:2012-10-1
价格:33.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146314
丛书系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莫言 
  • 小说 
  • 天堂蒜薹之歌 
  • 中国文学 
  • 农村 
  • 中国 
  • 当代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不闻不问,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酿成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中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创作出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力作。在结构上,这部小说采用民间艺人演唱与正文叙述结合的互文方式,汹涌澎湃,充满力度。此次出版的为全新修订版。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在最开始看这本书时,我被高羊那段在监狱的描写看到反胃。 我一直在思考,高羊视角存在的意义,也许正如高羊的名字一样,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高羊总是会想哭,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总是不敢反抗。高羊劝说四叔,忍忍吧,忍过去就是个人,忍不过去就是个鬼。 高马则是完全与高羊不...  

评分

因为某些原因,真实的历史我们看不清楚。但莫言这样的小说家用文学的言语为我们还原了历史,呈现出一代中国人的悲辛生活的状态。揭穿了“工农阶级是领导阶级”的谎言,令人唏嘘不已。莫言运用了娴熟的叙事视角的转换艺术,读起来不会单调,起初甚至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最后...  

评分

莫言最近大热,以前不是很细致的看过《红高粱家族》,网上对其批判的声音,一种是抄过那个臭名昭著的讲话,一种是莫言是不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好像批评的声音都消失了,说实话莫言的作品读得不多,没有评判的权力,昨天在书馆偶然间看到这本书,很...  

评分

我的老友面包先生很喜欢莫言的作品,只因他也是写小说的。 还在同一个学堂的时候,面包先生就拼命给我介绍莫言的作品。在和面包先生同班同学之前,其实我也读了许多莫言的作品的,记忆深处最喜欢他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和那个短篇神嫖。 神嫖者,就是说一个丧失性能力的老爷...  

评分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 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 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 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书中描绘的那片苦难的土地上的苦难的农民, 背负着苦难的命运, 作者再一次把现实生活中血淋淋的伤疤揭开, 把社会阴暗的一面崭露在我们面前,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两天都在说瓜农的事,读完觉得莫言神了,也让我能有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

评分

8。义愤填膺的莫言奋笔疾书,35天就出此佳作。他写的顺顺当当,我读的也酣畅淋漓。对懒政、腐败的官僚主义者的讽刺在当时引起争议,但这部小说的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小说里还是能看到福克纳的影子,当更多的是对农民的感情。这份乡土情伴随着莫言的一生,也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动力。

评分

一曲天堂蒜薹之歌,揭开一段尘封几十年的往事,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让人触目惊心,四叔四婶、金菊高马和张扣等人的悲惨结局都让人唏嘘不已,小说中青年军官在法庭上发出正义的呼喊,戏谑的结尾却隐含着现实的诸多无奈。莫言的敢写从《丰乳肥臀》开始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不知道背离实际的政策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时代的浪潮不断地裹挟着我们前进,但再明亮的光辉也无法掩饰客观存在的问题。也许发展中的问题只能依靠发展来解决,希望眼睛能保持明亮,看到不断变好的世界吧。

评分

不好看。敬重作者的这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当代作家中太稀缺了。

评分

喜欢序。什么算好的描写?让你感到恶心,感到同情,感到愤怒。并不是因为诺贝尔的桂冠而奉承,只是平心而论。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中总会有一个人物洞察世事,未卜先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