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潄石(1867—1916),本名金之助,日本近代小说家、评论家、英文学者,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极高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与森鸥外并称日本两大文豪。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风气之先。他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
夏目漱石的创作受到当时西洋文明的影响,把日本国民生活的精神空白这一现象作为知识阶级的伦理问题清楚地再现出来。这种文化的压迫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而最根本的被害者就是知识分子本身,在他们生的欲望无限扩大的同时,却丧失了内部的伦理基准,把自我的意识陷入奴役的境界,让从世界文明中得到的自由平等的意识远离自己的幸福。
夏目漱石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三四郎》、《后来的事》、《门》、《行人》、《心》、《明暗》,及作品集《漾虚集》、《梦十夜》等。
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2年。描写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男人与天真烂漫的堂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集合若干小短篇的方式写就的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
在前言中夏目漱石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可能会有把数个短篇小说拼接在一块的偷懒之嫌,但紧接着他又说,把数个短篇连接在一起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再次把我惊艳到了。前后衔接得很巧妙,我是这样认为。以至于可以这样说,不读前言的话会毫不怀疑它...
评分 评分“中二”是近年来日本十分流行的词汇,大意指那些沉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切实际、充满幻想的少年们。后来范围渐广,可以将中二病放宽到所有年龄段。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春分之后》为我们描述的正是两个中二青年的故事。 作品主要围绕敬太郎这个大学毕业的待业青年而展开...
评分合上书,一个独自旅行以寄来的书信收尾的结局,不是结局。因为总觉得须永是我,而旅行回来之后的我再面对与千代子的爱情,与养母的亲情,都无法忘怀,也会深深地责问自己:违背自己的本心,在表面平和的相处中强忍痛苦;还是遵从自己的声音,却背上自私,卑鄙的名声。独自旅行...
须永真像我
评分前三分之一虽然暗潮汹涌但太过平淡,也多为人所诟病。而从敬太郎为了体验与生计在电车进行侦探活动的时候,读者便再也无法丢弃本书了。一方面,我們可以將敬太郎作為貫穿所有人物的視點;另一方面,敬太郎,乃至叔叔松本,又是與須永市藏互為鏡像的存在。作為旁觀者,他們表現出‘凝視’與‘批評’的態度;作為體驗者,他們又不得不,又同樣在自我認同的途中焦慮、探尋,同樣在日本近代化中的掙扎、前進。而這正是夏目漱石當時對自我對社會的思慮,也正是源自《門》而向往《心》的美妙的上升的路程。如果真正從頭讀起,一定會感嘆這是一本將自我體驗挖掘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的小說。擁有著追求美好的夢想,又憚於實踐總處在懦弱被動的地方,自視清高,藏不住野獸般的佔有慾,但總是毛骨悚然地夢見失去一切的絕望。
评分夏目漱石对于长篇小说写作方法的一次尝试:先写下相关的数个短篇,再连起来成为完整的作品。不过从成书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对人性探讨的深度和思想性也有“断层感”。男主角须永性格极端,漱石对于其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使得读者或多或少产生一种可怕的代入感。故事最后,选择去旅行的须永性格似乎开始向好的一面转变。而这种心路历程也比较接近现实世界里的漱石本人,为其自身的内心写照。
评分徐祖正说因为看了这书,烦闷了半年。。。
评分大家的手笔果然还是不同的。忍过前三分之一稍显平淡的叙述,后面会越来越精彩。说的无非是两个大学毕业生交集的生活,由此带出了多个不同的人物,心理描写很精妙。日本文学看多了,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字: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