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梅拉·克里柏 (Pamela Kribbe)
一九六八年出生于荷兰。小时候喜欢读《圣经》和耶稣生平故事。十九岁进入莱登大学研读哲学。二十六岁时,人生发生变化,之后经历离婚及几段感情波折,始终觉得不快乐,内心有一股无法解释的深沉忧伤。三十四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她忽然感觉到一股特别的能量——约书亚——的存在,这种能量让她意识到爱的真相:爱并不需要感觉起来是好或舒服的,而是要走出舒适区,变得勇敢和敢于受伤。
此后,帕梅拉通过修炼开始了深刻的内在蜕变,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解放和自由,仿如重生,终于做回自己。一年后,她在亲友的鼓励和灵性团体的邀请下,开始在网站上和聚会的场合公开此事。很快,约书亚的灵讯信息从荷兰文,延伸到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葡萄牙文、波兰文和中文的世界。许多读过约书亚灵讯资料的读者,都被那清新、简洁、美妙且充满爱与慈悲的洞见所打动。
《灵性炼金术:给身心一次深度疗愈的机会》内容简介:你向往充满灵性的人生吗?这样的人生是以热忱且不抗拒的态度生活,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梦想融合。它将带你进入生命的疗愈,内在的成长。让你与灵魂最深处的自己连结,并跟随内心的灵感、喜悦和创造力,重拾大我的力量,获得既富于激情,又充满光和宁静的灵性人生。
这本书是我的同事推荐的,最初的时候,我一听这名字,有些抗拒。前段时间工作不顺,内在也十分痛苦。于是,我便决定开始看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不太是灵修层的,而是更加普世层的。有趣的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佛法。 我不想讨论这本书是以怎样的形式...
评分治疗能力是不可能通过外在而获得的。真正相关的,是你通过自己的内在成长和意识觉醒而获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频率。这频率就呈现在你的能量场中。 相信我,让我去做自己。让我去犯我该犯的错,让我在跌撞中前行但是却保有自己内在的信念。 我所说的扎根,是指让你的根基扎入地...
评分我有很多关于灵修的偏见,都是来自于我之前的体验。但这本书的作者和我之前遇到的那些自称治疗者的人太不一样,ta没有偏见,也没有预设。ta教我认识自己的中心,并把注意力全部收回自己。我想也是因为我的内在发生了变化,才得以遇到这本书。我在书中一一印证之前的各种体验,...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误解了,作者开始说光之工作者是为了体验创造出第三种能量(凌驾于黑白之上,理解和爱)来到地球;但在后半部分又说是为了赎罪来到地球,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 其他部分觉得还很有收获,就是这个地方觉得是个很大很大的漏洞啊,心塞。
评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误解了,作者开始说光之工作者是为了体验创造出第三种能量(凌驾于黑白之上,理解和爱)来到地球;但在后半部分又说是为了赎罪来到地球,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 其他部分觉得还很有收获,就是这个地方觉得是个很大很大的漏洞啊,心塞。
你们都是美妙而勇敢的光之灵,对造物主有着极大的信任,否则你们就不会开始这趟旅程了。我想让你们唤回自己内在的勇气、创造力和光。再次感受你们心中的光芒吧,恢复跟它的连接。要知道,你们有能力让内在孩子重获生机,让它唱歌、玩耍。你们要把内在的黑暗看做是迷路孩子的呼唤,它邀请你去珍惜和爱护自己,成为“你真正所是的”的父母。我们可以将意识转化为能够对人有益的力量,将阳光雨露都变为内心深处的力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灵魂的怀抱与内心深处的神灵对话,从此我们自身也将拥有金子一样的人生。
评分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会给这么高的分数。从张德芬的推荐而阅读,因为没有正版,只好买复制品。如果这本书很好,怎么会断货而不印刷呢。 正如张德芬所言,我已经厌倦了灵性著作,以及什么性,光等虚幻,的词语。人必须回归到生活中修行,除此别无他法。
评分在我的私人阅读史上,有的书让我激荡,有的是沉痛,有的书启迪我智性,有的书唇齿生香,有的书带我看这世界的丰富驳杂,极少有约书亚的传导这个系列带来的感觉:长途跋涉之后的灵魂归家。传导者帕梅拉与杰瑞特要来中国。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深邃到心折的智慧,以及能量层面难以言传的无条件之爱。
评分用现在的你包裹过惭愧的自己,转化你的愁悲,“我们说的改变过去,并不是说改变了任何物理事实,而是用一种不同的解释或观点来覆盖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为自己改变了该事件。”“你对事件的能量反应,才真正塑造了你的生活和现实。”
评分不理解这本书的评分为什么这么高。从头到尾两个字:啰嗦。非常浅显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论点,可以用上几十页的篇幅,而且同样的内容也一再的重复。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全书核心就一句话,你就是你的救世主。很多观点和与神对话这本书是重复的。关于二元对立这方面的阐述,又远不如克里希那穆提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