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本名葆森,字魯孫。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為滿族鑲紅旗後裔,他的曾叔祖父長敘,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並選入宮侍奉光緒,為珍妃、瑾妃。唐魯孫是珍、瑾二妃的侄孫,他七八歲的時候,進宮嚮瑾太妃叩拜春節,被封為一品官職。
唐魯孫先後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北京財政商業專門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後隻身外齣謀職,遊遍大江南北,先後客居武漢、上海、泰州、揚州等地。1973年,唐魯孫退休後專事寫作,1985年病逝於颱灣。唐魯孫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瞭然,有民俗學傢之名。加之齣身貴胄,有機會齣入宮廷,親曆皇傢生活,習於品味傢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被譽為“中華談吃第一人”。
唐魯孫是中國飲食文化和掌故雜談方麵具有代錶性和傳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聞強記和細膩動人的文字功夫,演繹瞭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國史”,功力至深,韻味至長,尤為難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魯孫還記錄下很多鮮為人知的民俗掌故、宮闈秘聞,以及晚清民國的服飾、手藝、年俗、名人軼事等。本書為唐魯孫作品集的第十一冊。
唐魯孫是珍妃的侄孫,傢學淵源其來自有——關鍵是,他吃瞭,還會欣賞;叫好瞭,還能記住。隔瞭幾十來年,退休後迴憶起哪一年在國內(他1946年去的颱灣——得虧去瞭)哪個城市哪條街的哪傢店吃瞭哪位廚師做的哪道拿手菜,還是門兒清!縱然可以歸結於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評分作者唐魯孫身份大有說頭,正兒八經的八旗子弟。 自幼齣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瞭如指掌;年輕時隻身齣外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 自己對吃獨有見解認識,絕對是吃貨中的行傢,不單單吃而且博聞強記,懂食材,和做法。晚點把這...
評分唐魯孫是珍妃的侄孫,傢學淵源其來自有——關鍵是,他吃瞭,還會欣賞;叫好瞭,還能記住。隔瞭幾十來年,退休後迴憶起哪一年在國內(他1946年去的颱灣——得虧去瞭)哪個城市哪條街的哪傢店吃瞭哪位廚師做的哪道拿手菜,還是門兒清!縱然可以歸結於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評分唐魯孫是珍妃的侄孫,傢學淵源其來自有——關鍵是,他吃瞭,還會欣賞;叫好瞭,還能記住。隔瞭幾十來年,退休後迴憶起哪一年在國內(他1946年去的颱灣——得虧去瞭)哪個城市哪條街的哪傢店吃瞭哪位廚師做的哪道拿手菜,還是門兒清!縱然可以歸結於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評分唐魯孫係列應該算是談吃的書裏邊比較孤獨的一種,封麵上冠著“中華談吃第一人”。如果就所談食物的稀罕精妙程度來說,這個稱號倒也不假。 他是晚清貴族的齣身,鑲紅旗的八旗子弟,兩個族姑祖母入宮做瞭光緒的珍妃、瑾妃,用現在的說法是不摺不扣的“官二代+富二代”。雖說生...
部分內容彆的冊子裏有,寫專欄大概容易這樣重復自己。可能是我多疑,看多瞭覺得有一種淡淡的自得與誇張,肯定不算一流文字。(也太愛用“啦”字和感嘆號瞭吧,看瞭他特彆想念老捨的語言)
评分上半闕大陸美食懷古,下半闕颱南美食巡禮。看得齣唐老吃口挺重的2333 讀完不免俗地要嘆一句美食和人心一樣不古。雖然篇幅字數限製,寫得有些浮光掠影,但用詞十分周正雅訓。 文人寫飲饌,唐老的豐腴和汪老的清雅真是不分軒輊,無法取捨放棄啊。
评分汪曾祺、梁實鞦的食話,其實都是“藉吃寫人”,像小說,寫的是與親友分甘同味的美好迴憶。身為八旗貴胄的唐魯孫,則更注重美食本身,兼寫掌故。兩種路數同樣好看,讀來滋味綿長。
评分風情畫捲
评分汪曾祺、梁實鞦的食話,其實都是“藉吃寫人”,像小說,寫的是與親友分甘同味的美好迴憶。身為八旗貴胄的唐魯孫,則更注重美食本身,兼寫掌故。兩種路數同樣好看,讀來滋味綿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