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1897-1962),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马克·吐温、罗伯特·潘·沃伦齐名,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长篇和中短篇小说见长,同时也是诗人和编剧家。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等。
本书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领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途遇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拉车的骡子被淹死;一场大火几乎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条脚,二儿子发疯,三儿子失去心爱之马,女儿打胎不成反遭侮辱,小儿子也没得到期望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
想起读福克纳,也是和人聊起中文翻译,觉得中译本福克纳的书名和原文相比都颇具诗意,比如《喧嚣与骚动》,比如这本《我弥留之际》。粗鄙如我,条件反射的直译自然是《当我躺着等死的时候》,因此便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格外好奇。从这本书开始读福克纳,也是因为它看起来只有200...
评分我的父亲告诉我,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理由就是为长久的死亡做准备。 生命因为死亡而真实,因为真实而孤独。因为孤单也才有百转千回的凄恻、悲怆。 与科拉之类相比,或若艾迪才是活在真实的生命当中。 语言,被赋予的意义。意义背后是极大极深的黑暗空洞。空洞尽出是难以抑制、无法...
评分 评分写在前面,看文久了,故事就成了陪衬,技巧也是次要,我只看人,现实里的人。无论《我弥留之际》还是《八月之光》。虽然技巧带来 无与伦比的震撼,只是与我已是无关,给与我更加震撼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刻画。所以我挑了两个人物来分析一下,虽然是配角。 父亲是个庄严的词...
评分苦难。整本书都是苦难。自己的苦难,他人的苦难。 而苦难的来源是什么,是他人。他人通过言语给主体苦难,也是通过言语给主体赦免。仅仅凭借言语。一句话,让一个家庭中的疯的疯,残疾的残疾,受辱的受辱。一句话,让一个女孩成为妻子,又是一句话,夺走了女孩自己的愿望。大家...
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视点写同一个故事,在那个时代还是很有试验性,很先锋的事情,如果你把它当分镜头剧本、当罗生门剧本来读,就不会觉得闷,相反,现当代作者倒是真该学学这种写作思路和结构方式
评分pathetic
评分等最近手头上的事忙完,我要把詹姆斯弗兰科的那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找来看看。我真是太好奇了,福克纳的这部小说,通篇的多角度的主观心理描写,他是怎样把他改编成电影的?
评分向翻译低头
评分在被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的农民中,有点儿想法的男人引人注目,虔诚的女人拯救不够虔诚的女人背地里却冷言诉之,孩子想要的是物质,大人的生活里只有物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