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1990),瑞士著名剧作家、小说家。1921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科诺尔芬根一个牧师家庭。先后就读于苏黎世大学和伯尔尼大学。毕业后曾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与戏剧编辑。1946年开始职业作家生涯。1956年创作的喜剧《贵妇还乡》使他享誉世 界文坛。他被誉为“是二战后德语文学中罕见的天才,是与毕希纳、卡夫卡同样璀璨的流星”。
迪伦马特对于他的时代来说总是冲击力太强的,但这个混乱的世界迅速赶上了他。那就是他的作品一直流传的原因。他的讽刺中那种净化人心的力量因而显得更为重要和有益——特别是因为这种力量来自于迪伦马特的朋友们始终熟悉的他那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彼得·布鲁克
迪伦马特是战后德语文学中罕见的天才,是与毕希纳、卡夫卡同样璀璨的流星。
——汉斯•迈耶,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迪伦马特改变了我们测量世界的方式。你甚至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他是文学的巨人,他的作品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大陆。
——《法兰克福汇报》
迪伦马特用喜剧的手法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残酷、畸形,“他的荒诞,他对不可改变的世界状况的哄然大笑出自更为深刻的判断……因为他总是严肃地对待世界”。
——《图书和教育》杂志
迪伦马特善于采用悬疑、荒诞的手法讽刺、批判社会现实。《抛锚》从迪伦马特富有艺术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七篇,既包括享誉世界的《隧道》《狗》《抛锚》等名作,也有首度翻译成中文的杰作《坠亡》《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女预言家之死》等。
革命者认为可以通 过政治改变社会,并且相信自己掌握了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法则。反抗者却认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胎,只有通过对这种怪胎的认识才能对此加以补救。而我的艺术就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达方式。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抛锚 推销员到底有没有罪?我倾向于认为他确实有罪。在最深的内心深处,是连自己也没意识到的邪恶的念头。因为自己也没意识到,才能心安理得的活着,而一旦认识到,就被自己的黑暗吓住,无法再继续。 明明是动物,还总自以为高尚,这是我最不理解人类的地方。用高...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很喜欢,故事荒诞离奇,迷人而引人深思。但是翻译不够好,文章中能看到明显的翻译错误(或是印刷错误?),更不用说不通畅导致的理解障碍。译后记中的一些评论也使人怀疑译者水平,《史密斯》一文不应该只是揭露“警匪沆瀣一气”,更重要的是描写出了人的一种生存...
评分在阅读迪伦马特之前,因为《诺言》和《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被归为推理名著的缘故,我一直先入为主将他想象成一个类似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家。然而,一旦真正阅读他的作品,这个巨大的误解就不复存在。翻开《抛锚》,我便被迪伦马特的黑狗迷住了。 《狗》的情节充满神秘的暗色调...
评分自1815年以来,瑞士这个奇怪的国家,就再也没有被牵连进任何国际性的战争之中。即使是如两次世界大战这样重构了现代文明状况的重要事件,也都并没有让这个永久中立的国度,真正遭受到战争所带来的折磨和考验。而这种一贯颇为中立的立场,则使得瑞士在随后而来的冷战局面里显得...
第一次读迪伦马特的作品,仿佛找到了人生最喜爱的作家。极尽的戏谑着实是对人生的极度严肃认真。刺贪刺虐,哪怕是普通平民都刺得入木三分。《抛锚》里,若是单想,觉得说那人有罪甚是可笑,可读着读着就被绕了进去,结尾看到他悬挂在窗前,不禁打了一个激灵。所谓大师,不仅仅是讲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颠覆每一位读者的思想,思考自己本身。语言风格也是我喜欢的,很美,印象最深的是那位老先生在“黑色西装纽扣眼上别了一朵丁香”。读的是译本,如果德语版会更有魅力吧。
评分看不明白……
评分《抛锚》,大学时听写作老师讲过故事梗概,一直念念不忘找出处,历经艰辛终于被我查到,原来是迪伦马特的书,翻译不佳,不仅是汽车抛锚,更是人生抛锚,车坏了能修,人死了就没了,法官律师的审判游戏唤醒杀人者的良知,悔恨心中的恶,唯有自绝于人民方能获得灵魂的救赎,如果还有灵魂的话,原来人生就是一场事故,
评分前面几篇真不错,五星,《隧道》《抛锚》之后,就真歇菜了,三星勉强
评分《隧道》真是写出了坠落的恐惧,《抛锚》很好玩,看到有人说他自杀是畏罪、是惩恶扬善,但明明这个游戏的心理暗示“有罪”才是恐怖之处啊,他并不是害死了上司,而是在“游戏”过程中被“定罪”,并且相信了自己“犯罪”才误入歧途,觉得自己罪孽越来越重,选择自杀,怎么继续害人?……《女预言家之死》算一种故事新编吧,看得眼花缭乱。其他几篇也都不错。不喜欢《坠亡》,一场无聊的政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