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家教授。已出版专著多种并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出版专著包括《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0)》等。
本书作为杨奎松教授近年来所撰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的一个结集,涉及近代政治、军事、外交乃至重要历史的研究著作10余种。书中既有对这些著作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的中肯评价,也有对其中偏颇、阙失、不足的指正,并多有独到的见解。读来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它绝非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读书方法,因人而异。而对于学者来说,“开卷有疑”,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责任。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有些章节非常好比如孙中山爱国不爱国,但有的文章几乎象编辑的校正,通篇都是多少页多少行怎么错了,就看不下去了,编辑的是以前的文章,有的很可看,有的不然
评分从《财经》的荐书里看到,本来有点担心,又是本类似X朝那些XX事儿之类的烂书。还好,是本很认真的书,虽然被出版社的编辑弄了些哗众取宠的标题,不过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近代史研究,也容易也难,容易者史料相对富集,难者雷区甚多。 研究历史者,努力还原历史真相,但只能接...
评分本书名为扎记,实际上多为作者近年所写书评,着重在一个“疑”字上面,重视书评也成为当今评史的一种时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需要。本书开篇从孙中山的爱国到中共的成立;从北伐战争到西安事变;从季米特洛夫日记到国际共产于中共之关系;从周恩来传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从...
评分当时是看了南方周末的年度推荐后才知道这本书的,通过评论,以为这是一本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科普书籍,理清读者的许多历史误解。然而看过这本书才知道,里面都是作者的一些历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合集。因此,有疑没错,但似乎要先开卷才可以。而这本书明显是要有一些历...
评分读完杨奎松先生的《开卷有疑》,深感先生的治学严谨。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我们像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果历史任人打扮,我们就不可能从历史中正确得获得所知。这本书写得乐观冷静,有理有据,同时又通俗易懂,不仅是一本难得的历史书评,更是...
搞了几年历史研究、在网上做了一点历史科普工作以后回来看本书,觉得它当之无愧地应该被称为神作。它更大的作用不是在揭示新的知识,而是在提示我们如何面对近代史,如何解决史观上的疑惑,如何看待党史叙事的由来。许多常识,过去的人觉得太平凡,就忘记多讲讲了,而此书则很好地发出了这些声音。
评分杨师的批评建立在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吃透的基础上,他主张不因政治观点和个人立场影响史料的使用,大到立论、方法,小到数据、时间,事无巨细,令人称奇赞叹,这本文集不仅能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看法,也在实际上传授治学和治史的方法。
评分光注释就把我看崩溃了。。。向杨老师致敬。。。
评分杨师的批评建立在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吃透的基础上,他主张不因政治观点和个人立场影响史料的使用,大到立论、方法,小到数据、时间,事无巨细,令人称奇赞叹,这本文集不仅能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看法,也在实际上传授治学和治史的方法。
评分搞了几年历史研究、在网上做了一点历史科普工作以后回来看本书,觉得它当之无愧地应该被称为神作。它更大的作用不是在揭示新的知识,而是在提示我们如何面对近代史,如何解决史观上的疑惑,如何看待党史叙事的由来。许多常识,过去的人觉得太平凡,就忘记多讲讲了,而此书则很好地发出了这些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