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1910-1917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30年代时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出任中国驻美大使。1946―1949年任北大校长。1957―1962年为台弯“中央研究院”院长。
“五四”时期的胡适是首创文学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也是提倡白话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将;同时他还是白话新诗的首写者,他的新诗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将西方自由思想和东方儒家意识结合得较好者,也当首推胡适。他或许不能算作创造型的思想家,就天赋与气魄而言,他都称不上巨人。但他是个可以将东西方文明打通的学者,并且能将本是矛盾的、非一致的学说,嫁接到一起,形成一种崭新的传统,这是难得的。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转型,社会的变迁,多少含有胡适的精神遗绪。至少,他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思路,不求虚妄的实证精神,对纠正近半个世纪的左倾思潮,意义是重大的。
发表于2024-11-22
读书与治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对于读书,人们经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读书?读那么多书干嘛?读书多了是不是就成了书呆子。 通常而言,问这种问题的人阅读量一年应该不会超过5本。 其实,读书就是读书,就是人们所说的“为读书而读书”。以前以为“为读书而读书”是俗气的,是没有追求的。到现在才知道,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图书标签: 胡适 读书 文学 读书与治学 学习 随笔 中学图书馆文库 读书方法
《中学图书馆文库:读书与治学》从胡适一生丰富的论著、讲演和书信中撷取文章三十余篇,专谈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欧阳哲生教授汇编,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5/2019。文字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关于如何读书的真理是不变的。推荐仔细阅读卷一 怎样读书 卷二漫谈教学和卷三确立志趣。其中卷二论述了如何学习国文(古文),有一定借鉴意义。比如说自己从来不背古文,但从小爱看小说,史书杂书,读很多有趣的书,主张以“看书”来代替“讲读” 。书中最有意思的文章是《》关于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胡先生提到了当年留学康奈尔大学的经历先学了农学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后来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转学去了文学院,一生很快乐。最后胡先生在为什么读书提到了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知识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越大。比如《诗经》涉及人类学考古学文法学文学。《墨子》涉及光学力学经济学。
评分迅哥同意吗?
评分几分证据几分话
评分一本很快可以看完的集子,却反映了民国大师级学者的读书治学精神.许多小小的确是非常好的习惯,可以供我们学习.
评分大多观点比较陈旧了。惟“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读书治学当勤、谨、和、缓”,“毕业后当时常有一个问题去思索、寻找一个业余外的兴趣”几个观点仍有生命力。胡适对中国旧学问的批评和对新学问的积极态度很赞。
读书与治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