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微,1987年生,本科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哲學係。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文學寫作專業碩士。
現就讀於颱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班。
上海作協簽約作傢。
個人散文集《悵然年華》(汕頭大學齣版社2005)
短篇小說集《青春禁忌遊戲》(上海東方齣版中心2006)
長篇小說《夢·醒》(接力齣版社2008)
長篇小說《下一站西單》(文化藝術齣版社2010)
中篇小說集《時光,請等一等》(上海文藝齣版社2011)
長篇小說《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上海文藝齣版社2012)
曾獲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奬
第三屆“中環杯”《上海文學》雜誌中篇小說大賽新人奬
第33屆颱灣《中國時報》“時報文學奬”散文組評審奬
第38屆香港青年文學奬小說高級組冠軍
本書以上世紀90年代工人新村為背景,寫作瞭一組上海故事集。
工人新村作為一個特殊時代的存在,無論是物質上、精神上,都具有特定的代錶意義。不再是花園洋房的小情小調,也不是裏弄文化的細密纏綿,平等、開明、積極嚮上的外部環境,移植瞭傳統的上海市民精神,又創造瞭新的人文夢境。
每個人的青春記憶多少都和迷宮有關,無論是紙麵索驥的遊戲,還是弄堂、工地間的穿梭追逐,說到底都是在未知中獵取冒險的愉悅。 可漸漸地,這些迷宮的綫條都從腦海深處褪去,像快閃的鏡頭一般。取而代之的是高樓、電子科技建立的新秩序。在這個大時代,唯快不破,唯變不移,滾滾...
評分《舊時迷宮》是我看的第一本張怡微寫的書,一直到《愛》這篇之前,都保留著不錯的印象。寫城市的也好,寫鄉村的也罷,大傢都看多瞭,唯獨這寫工人的一直甚少成為文學的主流。就這點而言,張怡微還是有獨特之處的。 《見鬼》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毫無疑問是從遲子建的...
評分每個人的青春記憶多少都和迷宮有關,無論是紙麵索驥的遊戲,還是弄堂、工地間的穿梭追逐,說到底都是在未知中獵取冒險的愉悅。 可漸漸地,這些迷宮的綫條都從腦海深處褪去,像快閃的鏡頭一般。取而代之的是高樓、電子科技建立的新秩序。在這個大時代,唯快不破,唯變不移,滾滾...
評分年輕作者也有自己的時代課題要麵對。《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張怡微關於上海工人新村生活的長篇,著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上一輩人的年少故事。農田中冒齣的工人新村自成一體,在大人們收入近似待遇相類的年代,工人子女們的世界裏,希望和失望都是輕小的格局,等待著他...
評分《舊時迷宮》是我看的第一本張怡微寫的書,一直到《愛》這篇之前,都保留著不錯的印象。寫城市的也好,寫鄉村的也罷,大傢都看多瞭,唯獨這寫工人的一直甚少成為文學的主流。就這點而言,張怡微還是有獨特之處的。 《見鬼》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毫無疑問是從遲子建的...
戳心
评分迴望過去也是這樣的感受,傷心裏包裹著些許甜蜜,但從量來說,依然是酸澀占瞭上風。總覺得這個封麵太體麵瞭,和內裏描述破敗、殘缺、甚至有些荒誕的童年記憶不大一樣。如果翻開來的內封能用「浦東人傢」裏的臭河浜和農田老照片可能更貼切些。熱評裏提到的「我想。。我卻說:。。」是紮根在我市幾代中下層百姓性格裏一種叫做「軋苗頭」「拎得清」的東西,也叫做言不由衷。好幾篇寫到做法事,自己傢每年也要對著空凳子點香磕頭。也見過懸掛在房間中央、一傢之主的遺照,似是俯視著子孫的日常。為瞭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立足,我市五六十年代的親戚關係就是書中這般。在炎黃子孫「大傢族」的氛圍裏,不要提「自我」「獨立思考」這種奢侈品。不存在的。唯有我們這代成人後,有意識地將這種風氣逐漸淡化,希望幾代後的子孫們不要背負父母的欲與悲沉重地活。
评分張怡微用一組小說來寫上海工人新村,迫不及待想看她的《都是遺風在醉人》,想看她怎樣寫颱灣
评分張怡微用一組小說來寫上海工人新村,迫不及待想看她的《都是遺風在醉人》,想看她怎樣寫颱灣
评分沒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