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亲爱的安德烈》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2007年9月20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龙应台这样说安德烈:“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于台湾,与首版《野火集》同龄,8个月大后移居瑞士及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认为经济很“好玩”。
2007年8月25日,是母子通信专栏开了3年之后,安德烈这样说妈妈:“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发表于2025-01-22
亲爱的安德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看了这本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觉得自己好长时间没有和父母好好聊聊天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挺大的,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自己的父母想要走进和了解成人后的孩子的心里。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之间的写信互动,因为龙应台也意识到她已经不知道怎么和一个十八岁的...
评分我的一个朋友介绍我看龙应台的书,而我看的她的第一本书是《目送》。此书是我第二次看到她的书。 或许很多人都会羡慕安德烈有那么好的妈妈,能和他交心,坦诚的去探讨他身边的想法。自己已经工作四年多了,回想18岁得自己,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在对于这些问...
评分阅毕《亲爱的安德烈》,我陷入了一种困惑——我也可以和自己爸妈这样深入、敞开心扉地进行思想的交流吗?答案或许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从肯定变成了否定…… 我人生这起初的十七个岁月里都和爸妈生活在一起,可我们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不是因为爸妈工作有多么忙碌或是...
评分读完了龙应台和他儿子的36封信,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撞击总能让我感触良多。就像中学时代读刘墉,那种被一位智慧的长者尊尊教导后而突然觉得应该要来思考一下人生的感觉依旧存在。 我的父母都是传统的工厂职工,上山下乡,进国企,然后又随着国企改革一下子被甩到这个大大的社会漩...
评分这是一本晚来了5年的书,但能在25岁时读到这本书,也不算太晚吧,至少,还是能成为龙先生晚一辈的人吧?有人说去趟香港带几本书回来太傻,我不那么认为…… 我18-21岁的时候和安德烈一样,应付可恶的大学入学考试,承担着所谓学业的负担,没有融入社会,总把世界想象的很...
图书标签: 龙应台 成长 教育 书信 亲情 随笔 生活 台湾
编辑推荐
★“龙卷风”增订新版——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写于2013年2月16日旅途中,重新观察,再度“认识”18岁成年后的早已超过1米84的大儿子安德烈(27岁),以及1米80的小儿子菲力普(23岁)。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真诚袒露龙应台、安德烈母子两代的碰撞与交融,平等探讨心灵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本书特别收入弟弟菲力普写给哥哥安德烈的信《谁说香港没文化》。
★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回过头,用心看看日益“远去”的父母,从18岁那一年算起,忽忽又是一个10年。本书特别新增安德烈第一次披露的照片,追踪记录安德烈成长的青春。
★ 华语世界榜首畅销书——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南方周末》最受欢迎的专栏之一,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 龙应台新版笔记 +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 +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MM……”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们原来也可能在他18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很庆幸,在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读到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我用铅笔标标记记,想着从下周开始,挑一些篇章,作为闺女的睡前读物。
评分个人觉得龙应台的书都很值得一读。哪怕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能常有新意,也直戳本质。
评分书中有些读者的回信让我眼前一亮。
评分当观点诉诸笔端的时候,会变得准确凝练而冷静。两代人,时代、年龄、文化背景决定的观点不同在这里有了对比引人思考。那些关于人生方向和变老的话题让我不忍读完,因为书信里是别人的轻描淡写,读来却是自己肚里的千回百转脸上的愁眉不展。
评分昨天听收音机,一个节目说到有人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跟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几乎最少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主持人说,中国的父母非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但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善于在孩子受伤时给予心理的安慰和疏导。我听完之后,深以为然,由而想到《庄子·田子方》中的名言:“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何以备受欢迎,似可从此体会,令人深思。十八年五月廿三日阅讫于长沙望月楼。
亲爱的安德烈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