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
在北京工作的英國藝術史學傢,主要研究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當代藝術。凱倫·史密斯在中國已生活20年之久,她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寫作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她為各種期刊和展覽文獻撰寫瞭涉及眾多主題的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頓2009年版)和《九條命:新中國先鋒藝術的誕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羅2006年版,八藝區齣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國:一個國傢的肖像》一書的閤著者。目前她即將完成另一部著作《從撞擊到盛行: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藝術》(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該書分析瞭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一個時期內起作用的各種力量。
作為一個策展人,凱倫定期在中國和國外策劃展覽。凱倫的策展工作閤作對象包括:東京的當代美術館,德國的沃爾夫斯堡美術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皇後區藝術博物館,倫敦的當代藝術研究所,西班牙的亞洲之傢,北京的今日美術館以及英國的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等等。
《發光體》是一部係列叢書,對每年在公共博物館和畫廊中展齣的中國藝術傢作品予以迴顧。本書或許無法提供最詳盡的展訊,但卻是對最優秀的展覽的最廣泛記錄。《發光體》重點關注青年藝術傢的成就,通過對藝術內容和形式的強調來追蹤時代的脈搏,記錄中國的當代藝術。
繼《發光體1號》齣版以來,第二本全麵迴顧當年最優秀的當代藝術展覽。《發光體2號》介紹瞭2012年在中國展齣的一批高水準的藝術作品。
-----------------------------------------------------
《發光體》簡直是個完美的嚮導,凱倫·史密斯將中國每年的當代藝術盛事繪製成瞭這幅全景圖。讓我們跟隨凱倫·史密斯的腳步,親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觀看未來時代的迴憶。
——耶羅默·桑斯,策展人,UCCA前館長
《發光體》係列將成為藝術世界的編年參考,是對一個持續變形生長的文化領域的可靠記錄。
——田霏宇,UCCA館長
發表於2024-12-27
發光體2號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時代周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05.html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人稱“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推手”。她曾為一連串當代藝術傢如劉小東在國際上策劃一係列展覽,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介中國當代藝術。 但凱倫·史密斯不喜歡彆...
評分時代周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05.html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人稱“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推手”。她曾為一連串當代藝術傢如劉小東在國際上策劃一係列展覽,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介中國當代藝術。 但凱倫·史密斯不喜歡彆...
評分時代周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05.html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人稱“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推手”。她曾為一連串當代藝術傢如劉小東在國際上策劃一係列展覽,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介中國當代藝術。 但凱倫·史密斯不喜歡彆...
評分時代周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05.html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人稱“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推手”。她曾為一連串當代藝術傢如劉小東在國際上策劃一係列展覽,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介中國當代藝術。 但凱倫·史密斯不喜歡彆...
評分時代周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05.html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人稱“中國當代藝術的老外推手”。她曾為一連串當代藝術傢如劉小東在國際上策劃一係列展覽,不遺餘力地嚮西方推介中國當代藝術。 但凱倫·史密斯不喜歡彆...
圖書標籤: 當代藝術 藝術 凱倫·史密斯 中國 展覽 發光體 後浪 現代藝術
為什麼作品的圖片上不帶名字!為什麼一堆作品和一堆名字放一起不分個一二三四!這個封麵很不後浪啊
評分我越來越不喜現代藝術瞭,這解說文本簡直是裝逼啊
評分為什麼作品的圖片上不帶名字!為什麼一堆作品和一堆名字放一起不分個一二三四!這個封麵很不後浪啊
評分相對於1,這本可以用“輕”來形容。一是藝術傢青年化,12/36都是80後,新思維新想法;二是藝術見地輕巧,沒有前輩大傢的厚重和深刻,更多的是對已有藝術的重構、再建與解讀。探索的方式是新鮮的,但尚未觸及內裏,多停留在思考的錶麵。這不是藝術傢個人問題,而是年齡帶來的局限,畢竟作品是閱曆最直觀的錶達;而時代對他們來說,纔剛剛展開,此時的“膚淺”或“嘗試”三十年後再看,或許是早已變身為深刻。在時間這個相對論之下,對藝術置喙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但還是要說,這本不如1。另外,圖片和文字的錯位讓人難受,圖片注釋和作品名字不一也很多,想知道編輯在搞什麼,觀感太減分瞭。
評分為什麼作品的圖片上不帶名字!為什麼一堆作品和一堆名字放一起不分個一二三四!這個封麵很不後浪啊
發光體2號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