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蘊慧(Karyn L. Lai),新加坡人。先後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副教授。兼任《中國比較哲學》(Chinese Comparative Philosophy)、《哲學指南》(Philosophy Compass)雜誌編輯,《索非亞:國際宗教哲學雜誌》(Soph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形上神學與倫理學》(Metaphysical Theology and Ethics)助理編輯,《中國哲學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書評編輯,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谘議委員會委員。另著有《師法中國哲學:相待與處境化自我的倫理》(Learning from Chinese Philosophies: Ethics of Interdependent and Contextualised Self)(2006)。
作者文筆清晰流暢,在關注哲學觀念的同時,對諸如文本不同層麵的作者歸屬問題這種文本復雜性異常敏銳。對於任何關於中國哲學的大學本科課程來說,本書都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教材。 ——信廣來,香港中文大學
本書清晰流暢、論證充分、剪裁閤理,很好地展現瞭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觀念及其準確定位。可讀性非常高,對那些對中國人文精神感興趣的學生非常有激發性,尤其值得推薦給中國哲學導論課程做教材。 ——成中英,《中國哲學季刊》主編
盡管本書沒有對中國哲學的各個時期和中國哲學史的全部人物、流派等等做詳盡的考察,但卻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及特點,這是本書的特點和意義。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
本書是新近齣版的一部綜閤展現瞭西方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優秀著作。
本書內容主要涉及中國軸心時代諸子學說以及中國佛教,主要探討瞭儒、墨、道、法、名、《易經》、佛學的核心概念、主題以及論辯方法,描述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一些觀念在後世經學者闡釋的流轉傳承。本書並不求全,而是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點,並以之檢視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核心思想,使之超齣曆史語境而具有普適特點,呈現齣富有生機活力的麵貌,令讀者産生與古賢直接對話之感。
本書列齣瞭中國哲學經典的優秀英譯本目錄以及大量英語研究文獻,可供讀者按圖索驥理解西方中國哲學研究的境況和脈絡。
發表於2025-02-07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譯事非易事。對臨譯文,反觀翻譯過程,譯者於羞愧之餘,反躬自省,略有所思。理論翻譯的好壞,一是態度問題,二是水平問題。就目前的學術生態而言,似乎連認真的翻譯態度也很難培養,更不必談信徒翻譯聖典般的虔誠。現行的學術評價體製幾乎沒有給理論翻譯工作留齣位置,生存壓...
評分相當於廢話。因為楊國榮是搞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從他評語來看,對老外的這本書顯然有不屑之感。推廣語說瞭為什麼要引進這本書的理由,但感覺還是去讀馮友蘭和楊國榮吧,這樣會更有收獲。老外的這本,基本上不算什麼學術著作,對大眾讀者來說也會摸不著頭腦。完畢。
評分相當於廢話。因為楊國榮是搞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從他評語來看,對老外的這本書顯然有不屑之感。推廣語說瞭為什麼要引進這本書的理由,但感覺還是去讀馮友蘭和楊國榮吧,這樣會更有收獲。老外的這本,基本上不算什麼學術著作,對大眾讀者來說也會摸不著頭腦。完畢。
評分近年來中國哲學在海外的研究已經達到瞭全麵發展的程度,就以我創辦的英文《中國哲學季刊》四十年來的耕耘來說,幾乎每一個重要的中國哲學課題都有專門的研究,而每一個重要的中國哲學傢也都得到相應的學術關注,更值得稱述的是英文《中國哲學季刊》積極地主導地開拓瞭從中國哲...
評分曾經聽人說過“讀書要先翻目錄”。本書的目錄應該不能叫哲學導論,而是像許多前輩們寫過的哲學史。每個在學院裡混到瞭哲學博士學位的,大概都寫過一些吧!由二戰後到現在,中國哲學史或哲學導論說不定已經有兩三百本不同作者的版本瞭。 像這樣寫本書,拿別人的文章東引一句,...
圖書標籤: 哲學 中國哲學 哲學史 思想 中國 漢學 哲學-中國 2013
自己水平有限,算是走馬觀花吧。
評分完全是技術文字,非常的教條和西方中心論。引用英語文獻去研究中國學術,這不就是研究的時候用一層紗帶著麼?本末倒置和學術痞子的行為,為論文而學術的典範!
評分如果不是考研復習恐怕還真不會看這書。簡明,不過可能展開得並不充分。入門者和對中國哲學有一定瞭解的人,閱讀感受和收獲可能會大不同。倒是有一點兒“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的意思。
評分很平庸的一本書吧,內容僅限於諸子和佛教,基本上是抓住中國“哲學傢”們的原著中的幾句話,開始引用漢學傢的觀點進行評論,整體都是在一些過於宏大的概念上打轉,而且對文獻缺少曆史意識,比較無聊。
評分翻瞭兩章這本齣口轉內銷滴書,據說老外很稀飯,僅次於馮友蘭的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而那已是65年前的書瞭。俺以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對中國哲學無甚興趣,介不要緊,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而非彆的神馬國人,是因為中國哲學已入我們血脈。你學或不學,它就在那裏,不離不棄。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